儒家|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两者名称相近实则区别巨大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其中第三策便是影响最深远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这项建议满足了汉武帝的统治需求,所以从这一时期开始,儒家的社会地位空间高涨,最终登堂入室,取代了在汉初风靡六十余年的道家思想。
 儒家|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两者名称相近实则区别巨大
文章插图
儒家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便是其奠基人。不过董仲舒之儒和孔子之儒虽然同属儒家,名称相似且其中大部分内容也有接近之处(董仲舒在前人基础上做加入了自我见解),然而二者实际上差别巨大,董仲舒之儒已然偏离了圣人的初衷,成为了服务统治者的工具。
一、孔子之儒的内核是什么
毋庸置疑,孔子在儒家中的历史地位之伟大,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点向来没有异议。儒家的全套思想体系核心都是由他一人提出的,后人只能在他的基础上提高,然而却无法变革:
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
 儒家|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两者名称相近实则区别巨大
文章插图
孔子生于乱世,他在目睹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后,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为了让社会秩序恢复到安宁平和的局面,他才想到以思想教化世人,这便是他创立儒家的初衷,其思想内核就是''仁''和''礼''。
''仁''和''礼''的概念比较笼统,如果将其概况起来,其实便是''克己复礼''。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是周天子的统治衰败的时期,诸侯们为了提高自己的势力,彼此间进行了激烈且频繁的战争,虽然这时期的战争多以贵族战争为主,但是最终受害者仍然是社会最底层的平民。
孔子认为,为了教化君王,拯救百姓,首先应当使社会回到周王朝刚建立的状态,彼时,周朝正处于巅峰期,诸侯们各尊王命,在自己的领地进行建设,内部战争尚未出现,百姓的生活称得上是安居乐业。
 儒家|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两者名称相近实则区别巨大
文章插图
在孔子看来,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其实并不难,只要各个阶级严格遵守本阶级的规章制度,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所有人都会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继而彼此和谐相处下去。
综上所述,克己复礼才是孔子之儒的真正内核,后来的''内圣''、''外王''、''仁政''
都是由此衍生而来。
二、董仲舒之儒的内核是什么
比起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孔子,董仲舒的格局就要狭隘得多,然而其目的性也更强烈。
董仲舒的目的是通过帮助统治者建立绝对统治,继而使得儒家成为帝王的第一选择,最终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其体现方式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之道,仁、义、理、智、信也。
三纲并非董仲舒原创,孔子早就提出了类似的道德理念,亚圣孟子又做了补充,形成了''儒家五伦'',董仲舒只是做了些许改进罢了。
 儒家|孔子之儒,董仲舒之儒,两者名称相近实则区别巨大
文章插图
然而在概念之外,三纲五常的意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董仲舒将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普通理念,或者说是圣人期待达到的社会面貌,强行升华为一种必然的普世价值观念。
在皇权的压迫下,整个汉朝社会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即将成为定论,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百姓对此的接受程度会日益加深,他们会认为无条件地服从帝王是他们天生的使命,最终使得无论面对何种艰难困苦的局面,都不会从统治者身上寻找原因,这样的局面会使统治成本大大降低,牢固度却急速提高。
而作为回报,儒家和儒生的社会地位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难看出,董仲舒之儒的内核便是令儒家成为统治者管理百姓的优秀工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