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晏子,小人也”;晏子说:“孔某人与叛贼白公是同类”


孔子说:“晏子,小人也”;晏子说:“孔某人与叛贼白公是同类”
文章插图
中国历史上独迈千古的儒学圣贤孔丘孔夫子到齐国求职,就曾遭到过晏婴痛斥,不得不灰溜溜地遁回了鲁国。
公元前517 年,鲁昭公与与国内权臣季平子产生矛盾和冲突,鲁昭公率先发难,领军队攻打季孙氏的城邑,哪料兵败,并且败得很惨,惨到鲁昭公无法在鲁国立足,被迫逃亡到齐国避难。
正在家聚徒讲学的孔子从中嗅到了可以步入政坛的机会,他解散了学馆,投入齐国拜见了鲁昭公,然后在齐国国卿高昭子家中做了高家的家臣。
孔子做高家家臣的目的是想借高家的门路接近齐景公。而他接近齐景公的目的有二:一、劝说齐景公帮助鲁昭公复国,鲁昭公一旦复国,则他就是帮助鲁昭公重归君位的大功臣,从而可以顺利步入鲁国仕途;二、期望得到齐景公的重用,在齐国做一番事业。
孔子混迹于齐国长达七年,处心积虑、锲而不舍,终于敲开了齐国宫殿的大门,得到了齐景公的召见。
孔子说:“晏子,小人也”;晏子说:“孔某人与叛贼白公是同类”
文章插图
孔子说:“晏子,小人也”;晏子说:“孔某人与叛贼白公是同类”】可以想象,为了这场召见,孔子肯定是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所以,当齐景公向他询问起治理国家的方法时,孔子象背书一样,大声答道:“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社会秩序和礼仪规范绝对不能乱。”
孔子这个回答,是针对齐、鲁两国执政大权旁落到世卿权臣手的现状有感而发,不用说,肯定一语中的,说到了齐景公的心坎上去了。
齐景公抚掌赞道:“说得真好!要真是国君不像国君的样子,臣子不像臣子的样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儿子不像儿子的样子,那么,国家就不是国家了!”然后又向孔子询问起治理国家的关键。
孔子响亮地回答说:“为政的根本在于节省财力。”
真是太有才了!
齐景公觉得孔子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准备重用他,并盘算着把尼溪一带的田地赏赐给他,但没说出来,只是拉家常地问了一句:“先生到齐国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有拜会过我的晏相国晏子吗?”
这时的孔圣人才三十多岁,年轻气盛,考虑问题没那么周到,嘴欠说了一句:“晏子到现在已先后侍奉了三代国君,并且他对每一个国君都很顺从。”言下之意是晏子为人不坚持原则,在侍奉国君和为政时有曲意逢迎国君之嫌,是一个不能坚持真理和没有主见的人。
其实,孔子一直都对晏婴持有成见。来齐国的第一年,冬天,晏子过一条河,发现老百姓赤脚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过河,心中不忍,就用自己的车将等待过河的老百姓一一运载了过去。老百姓对晏子爱民如子的做法交口称颂,大唱赞歌。然而,第二年,在相同的季节、相同的地点,晏子又经过那条河,同样有很多老百姓赤脚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过河,于是,晏子又把前年过河的剧情重新演了一遍。于是,晏子又得到了人们新一轮的赞颂。
这分明是在沽名钓誉!你说你晏婴身为相国,如果真的关心民间疾苦,就应该在那条河上修一座桥,让老百姓平安通过,可是,长长一年的时间,毫无作为,只知道在这条河上重复去年的小善举,真是可恶复可耻!
孔子直言:“晏子,小人也!”
其实,晏子比孔子长了三十多岁,无论从学识上还是从政治经验上,晏子都有许多值得孔子学习的地方,而且,两人在许多思想上都是相通的。比如说,孔子重礼,晏子也讲求以礼治国;孔子重义,晏子也强调义为利之根本;孔子力主尊君,晏子也主张君令不得有违等等。孔子批斥晏子太过讲究明哲保身,不能从一而终,以至一生事三君,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大力倡导中庸之道?
孔子说:“晏子,小人也”;晏子说:“孔某人与叛贼白公是同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