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陈思齐:析论《三国演义》的著述意识——从人物死亡描写的角度( 四 )


(二)王甫、周仓
甫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与部卒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破,身不降也!专望君侯速来救援!」公亦与泣别。遂留周仓与王甫同守麦城……却说王甫在麦城中,骨颤肉惊,乃问周仓曰:「昨夜梦见主公浑身血污,立于前;急问之,忽然惊觉。不知主何吉凶?」正说间,忽报吴兵在城下,将关公父子首级招安。王甫、周仓大惊,急登城视之,果关公父子首级也。王甫大叫一声,坠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20]
王甫、周仓之死,不单单只因关公父子被杀,更不是因援军未至而死,而是感于关公平日忠义,故亦愿舍生同赴黄泉,再加上当时所守麦城被吴兵重重包围,逃生无望,王甫、周仓忠心蜀汉,不愿苟生降吴,与其被缚受辱,不如以死报国。
(三)刘谌夫妇
北地王刘谌闻知,怒气冲天,乃带剑入宫。其妻崔夫人问曰:「大王今日颜色异常,何也?」谌曰:「魏兵将近,父皇已纳降款,明日君臣出降,社稷从此殄灭。吾欲先死以见先帝于地下,不屈膝于他人也!」崔夫人曰:「贤哉!贤哉!得其死矣!妾请先死,王死未迟。」谌曰:「汝何死耶?」崔夫人曰:「王死父,妾死夫,其义同也。夫亡妻死,何必问焉!」言讫,触柱而死。谌乃自杀其三子,并割妻头,提至昭烈庙中,伏地哭曰:「臣羞见基业弃于他人,故先杀妻子,以绝挂念,后将一命报祖!祖如有灵,知孙之心!」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蜀人闻知,无不哀痛。[21]
北地王刘谌,后主刘禅第五子,当其知成都欲降之时,气愤难当,哀痛之余选择与蜀汉共存亡,为末代汉朝注入了凛然的生气。尤其刘谌自刎前的一席话,毛氏更称其:「凛凛烈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第118回夹批)刘谌之妻崔氏,亦是三国奇女子,夫死妇随,为尽国家之忠,夫妻之义而死。毛氏曰:「独至后汉之亡,而北地王能死,又有夫人崔氏之能死,尤足为汉朝生色。」[22]综观刘谌夫妇之事,始知此言不虚。
叁、人物死亡描写(下)
一、护汉而死
关于「护汉而死」的类型,有人或许会认为这定义似乎太过广泛,但是,这里的「护汉而死」并非广义,而是狭义,是有限定条件。第一,「护汉而死」的人所作所为是直接与汉朝的兴衰荣辱有关系。第二,「护汉而死」的人都是死于他人之手,非其他方式致死。可用下图表示之:
其中A为被害者(指汉朝),B为牺牲者(指护汉而死的人),C为逼迫者(迫害的人);三者的关系则是B为A的保护方,C为B、A的残害方,A是B的中心,不容侵犯,B、A则是C的阻碍、绊脚石。以下就从这模式来举例说明:
(一)丁管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侯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23]
上文所提及的「李儒读策」,其中「策」的内容就是指董卓欲废少帝辩,改立陈留王协之事,董卓一意孤行,不管群臣意见,完全是蛮横的作为。以上图模式来看,被害者A就是少帝辩,牺牲者B就是丁管,逼迫者C就是董卓。可惜当时只有尚书丁管肯仗义执言,况且废帝之事,非同小可,加上少帝初无过失,董卓只凭其恶势力擅自决定废立之事,目无纲纪,丁管见此愤然挺身而出,虽不幸身死,但气节凛然。所以作者也以诗赞曰:「董贼潜懐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唯有丁公是丈夫。」
(二)祖弼
歆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变色而言曰:「许与不许,早发一言!」帝战栗不能答,曹洪、曹休拔剑大呼曰:「符宝郎何在?」祖弼应声而出:「符宝郎在此!」曹洪索要玉玺。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洪喝令武士推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口而死[24]
符宝郎,掌管皇帝玉玺的官,当朝中文武华歆、曹洪、曹休等逼迫献帝让位于曹丕,强索玉玺之时,祖弼不畏威权,正言止之,后虽舍生国难,但其忠义的表现,昭然可见。毛氏也不禁叹曰:「忠臣,国之宝也。符宝非宝,祖弼是宝。」(第80回夹批)由模式来看,献帝是被害者,逼迫者是华歆等人,在两者之间拉扯而牺牲的是祖弼,在这里毛氏藉由评点加强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因此,祖弼的死是正面的,这加深了曹魏是反派一方的色彩,也达成了毛氏想要让读者接受此一思想与观念的用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