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陈思齐:析论《三国演义》的著述意识——从人物死亡描写的角度


 死亡|陈思齐:析论《三国演义》的著述意识——从人物死亡描写的角度
文章插图
壹、前言
《三国演义》是描写汉晋之际魏、蜀、吴三国政治集团割据称雄的故事,[1]作者[2]用这部书叙述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外交、军事争斗的复杂过程,是一部文学性价值极高的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家喻户晓、流传极广、历久不衰的长篇章回小说。所谓的「演义」,重点在于演述历史,在固定的历史脉络下,作者把三国之事描写得精彩动人,实属不易。尤其经由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润色后,使得毛本一出就成了以后最流行的本子,即毛批《三国演义》。鲁迅亦有言:「迨清康熙时,茂苑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加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乃不复行。」[3]由此可知,毛氏对于《三国演义》艺术性的提高及普及,提供了不小的贡献。除此之外,毛氏评点对完善作者的著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加强了作者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宣扬忠义思想的苦心,关于这一点,本文第肆部份会有更深入的说明。
苏轼的《东坡志林》卷1有一段话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般民众对于刘备、曹操两人的喜好是判然有别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著述意识就是「拥刘反曹」的观念,其次则是对「忠义思想」的阐释。笔者撰文的动机在于见「死亡」在《三国演义》里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是,有些人的死是无足轻重,有些人却是重如泰山,「死亡」并不单单代表生命的完结,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尤其如此,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作者常常会赋予其有特殊的意义。故笔者试图以文本中对于人物之「死」的描写,经由分类探讨来说明毛宗岗如何经由评点对文本中人物之「死」的描写来加强作品中「拥刘反曹」、「忠义思想」的著述意识。
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人物的死亡主要分为七大类(包含死亡原因及死亡方式),如以下所述:战场上战死、病死、自杀、护汉而死、战败被俘而死、护主而死、其他等七类,关于「其他类」的部分,因其包含若干小类,笔者将于文中提及时再叙述之。比较特别的是战场上战死和护主而死的部份,这两种虽然都是在战场上,但前者主要强调武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事,后者则是有描写武将和其主人公直接或间接情感互动的表现,为了避免混淆,故特此说明。以下将根据上述所分的七大类分别说明。
贰、人物死亡描写(上)
一、战场上战死
在《三国演义》里,战争的场景是处处可见,武将士兵们的厮杀更是家常便饭,有争战便会有伤亡。以下兹从文本中举三例来说明。
(一)华雄、颜良、文丑
华雄、颜良、文丑分别死于文本中第5、26及27回,文本记载如下: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催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4]
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5]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翩,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6]
上述三人的死亡描写有几个共通点。第一,都被关羽所杀。第二,皆为对方阵营的大将。例如华雄是董卓阵营仅次于吕布的大将,在对上关羽之前,砍祖茂,斩俞涉、潘凤,所向披靡。第三,过程皆短暂。例如华雄于「酒尚温」的顷刻里被斩,颜良则是连交手的机会都没有,至于文丑,不到三回合就结束了。除了共通点外,还有一个相异点,就是华雄被斩之时是用虚写,给读者无限想像空间,颜良和文丑则是实写,清楚明白。作者也利用了正衬的笔法。所谓的「正衬」,即是以两个或是两组性格相近之人物相互对比,借以使其中一人的性格特色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7]对此毛宗岗述及:「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是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为加倍乖巧,是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笔相衬之法。」[8]毛氏亦在文本中的夹批说明,他说:「写得颜良声势,越衬得云长声势。正与写华雄一样的笔法。」(第25回夹批)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绝妙高超的描写手法,也间接透过关羽万夫莫敌的实力来达到「拥刘」的目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