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具体内容之前,先解释一下文章的题目。
“吐蕃佛教”是个不准确的称谓,按正式称呼来说,应该叫“藏传佛教”。
但藏传佛教还在发展,并没有衰败,虽然现在发展的让我感觉有点别扭。
所以,谈到衰败只能是西藏佛教前弘期(吐蕃王朝时期)的灭佛事件,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正是吐蕃灭佛的社会性原因。
文章插图
赤松德赞被后世誉为“吐蕃三大法王”之一,地位仅逊于先祖松赞干布,可见他在弘扬佛教方面的贡献。
但在上篇《吐蕃佛教的巅峰之路 》里,我们也用了几个案例来说明,他在弘佛的同时,也保持了相当程度上的灵活性。
可能他想在佛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至少应该说他做出过努力。
或者说得更直白点,他似乎是在谋求一条既能融合本教,又能扶持佛教的本土信仰之路。
只可惜,这种平衡实在难以把握,尤其在涉及信仰的领域,不可妥协几乎是每件事的定律。
赤松德赞晚年,吐蕃的政治斗争变得异常激烈,这种剧烈的摩擦倒不是因为佛教,而是两个顶级外戚的权利之争。
当外戚蔡邦氏的王子牟茹,失手杀了纳囊氏的臣子,吐蕃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在上篇里还讲到,佛教势力兴起后,贵族集团为保护自身利益,与赤松德赞协商了“赔命钱制度”。
按照这一制度,身份地位更高的王子,杀了地位稍低的大臣,只需要赔偿等身重的黄金即可脱罪。
但死了人的纳囊氏坚决不接受赔偿,导致赤松德赞不得不亲自出面用“三喜法”平息事端:
将国政委以牟尼赞普(安抚蔡邦氏);
赔偿一日路程方圆的土地(安抚纳囊氏);
将王子流放门域以示惩罚(表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这事儿本来和佛教没啥关系,但儿子被流放的蔡邦氏长妃,却有很大的关系,她是个异常坚定的本教信徒。
说起来,赤松德赞的后宫也实在有点不消停,王妃益西措嘉是莲花生的亲传弟子,陪他遍游西藏山川大地;没庐妃拜在汉僧摩诃衍门下受戒,成了首批吐蕃出家尼;再加上这位笃信本教的蔡邦妃,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喜法”事件后,赤松德赞迅速消失在吐蕃历史里,关于他的死因存在多种说法。
继任赞普牟尼与父亲的执政能力相差甚远,根本不清楚帝王必须有的平衡心术。
他刚刚上任便全力以赴的弘佛,规定大昭寺、昌珠寺和桑耶寺需定期举行供养大法会,这个被称为“四大供的制度”,成了今天寺院法事规制的雏形。
在四大供的过程中,牟尼赞普发现贵族与平民的财力差异巨大,可能是为了消除贫富差异,又发动了“三均富贵”的运动——所有家庭连续三次拿出一半家产献给寺院。
估计按照牟尼的思路,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想法。
寺院得到了大量财物,吐蕃的贫富不均也消除了。
贫富不均到不一定真消除了,《贤者喜宴》对此的记载是“遂即均贫富,未几贫富差别又一如往日。因此又进行了两次,然贫富之别又很快与先前一样”。
可贵族的算法是,家里本来有100头牛,平衡三次就剩下12头半了,其余87头半平白无故就平衡没了。
赞普这是要刨俺们家祖坟呀!
于是,在干了一年零九个月后(有的说法更短),牟尼赞普便挂冠而去。
不是不想干了,是被人送走了,据说送他走的,就是老妈蔡邦妃。
牟尼赞普因何被老妈亲手送走,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
有些史料记载是因为牟尼不但继承了王座,还继承了父王的一位爱妃(波雍妃),老妈因此醋海生波痛下杀手。
但也有学者认为,蔡邦妃这位青史留名的女人,在支持本教的问题上尤胜达扎路恭一筹。(详见《吐蕃佛教的巅峰之路》)
当年面对拥护佛教的老公,都敢叫嚣“这不是什么佛法,是从天竺进入吐蕃的罪恶。”
当继位的儿子,用四大供和均贫富的方式“暴力弘法”,忍无可忍的蔡邦氏下了毒手。
推荐阅读
- 佛教这三件事易损福报,最好别做!
- 佛教:一个家庭,出现这3个“吉兆”,说明福报要来了
- 经典好看的7部佛教电影,你都看过吗?
- 禅意雅致小沙弥的故事
- 天才田晓菲,她是海子的知音,13岁进北大,35岁成为哈佛教授
- 我国神话体系影响最广的两大名教,不是流传最广的佛教,而是他
- 为何古代皇帝大多都信奉道教,而民间百姓大多信奉佛教?
- 古雅轩文化传媒推荐明代的瓷器佛像赏析
- 佛教一个家庭有没有福报,看这2点就足够了
- 民俗|唐朝过年和冬至时各有七天假期,过年期间长安城佛教气息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