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利|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一、兼爱详解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学的总纲,“兼爱”则是墨子的根本观念。它贯穿于全部《墨子》书中。墨子的兼爱观,是我国伦理学说史上的一个新发展。在我国古代,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的“爱人”,实际上是以宗族关系和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因而,必然是狭隘的“偏爱”。墨子的“兼爱"说,则是对宗族亲亲关系和尊卑等级特权的否定。尽管这种普遍的人人相爱的主张,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就伦理思想的发展来说,从孔子的实际上的“偏爱”,到墨子的“兼爱”,毕竟是“爱”的观念的社会化和完善化。
 而自利|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文章插图
墨家认为,一切善恶是非,都得用“兼相爱,交相利”这根标尺来衡量。所谓“兼”,就是总全、兼顾的意思。“兼爱”就是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无所等差地爱一切人。“兼”是同“别’’相对立的,“兼”就是善,“别"就是恶。
墨子在提倡“兼相爱”的同时,反对“别相恶”。墨子从“兼爱”出发,对孔子的“仁”学进行了改造,他认为:“兼即仁矣义矣。“主张凡兼爱的就是仁人、善人。这样,就把“仁”、“义”置于“兼爱”的从属地位,使“兼爱”取代了“仁”而成为伦理学的最根本的规范。墨子认定“不相爱”是一切祸乱的总根源。他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之所自起,起自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以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行;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总而言之,“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㈣而所以不相爱,又在于人们“亏人”而“自利"。这种分析说明墨子确实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社会上“爱其室,不爱异室";“爱其家,不爱异家";“爱其身,不爱人”等等损人利己的现象。
由此出发,墨子大力倡导“兼爱”的伦理观,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倡导人们之间爱无差等的伦理精神,即要爱人如己,“为彼犹为己也”,要不分人我,不辨亲疏,不分贵贱、强弱、智愚和众寡地相互爱护,“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把他人的国、家、身当成自己的国、家、身同样地予以爱护,这样天下就会“治",就会出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和乐融洽的社会局面。
 而自利|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文章插图
墨家主张“爱无差等”,“不辟亲疏"。所谓“爱无差等”,就是墨子主张君臣、父子、诸侯、家臣之间,不分上下贵贱,都要相亲相爱。他说:“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纂;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又说“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这样,“凡天下祸纂怨恨,可使毋起者。所谓“不辟亲疏”,就是墨子认为,爱人、用人不能以“亲亲”为标准。墨子把孝社会化了:孝”不仅仅限于爱利自己的亲人,还包含爱民利众的意思,即:“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在爱利亲人的问题上,墨子认定只有“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才能“报我以爱利吾亲也”。也就是“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正是从这种“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的观念出发,墨子希望人们特别是统治者,“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处处先为他国、他家、他人着想。可见,墨子这种“爱无差等”,“不辟亲疏"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平等互爱的善良愿望,它也有反对等级特权和冲击宗教统治的积极意义。蔡元培则在其《中国伦理学史》一书中对墨子无差等的“兼爱”伦理思想给予了肯定,认为墨子的“兼爱"实际上是社会稳定与团结的根本,并且对孟子进行了批判:“然则爱人之亲,正所以爱已之亲,岂得谓之无父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