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利维坦之父早已不在,但利维坦从未走远


 思想|利维坦之父早已不在,但利维坦从未走远
文章插图
学人君按:本文作者系詹姆斯·麦格雷格·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1918-2014),美国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和国际社会政治心理学会主席。本文选自《启蒙:思想运动如何改变世界》一书。
作为启蒙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霍布斯的国家和权力理论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利维坦”这一概念更是深入人心。
极少有像英国人托马斯·霍布斯那样好辩的启蒙思想家。从上帝对人类罪恶的责任到古希腊文明的精华,从拉丁语法到数学(其中便包括他在“化圆为方”上的尝试),他总是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上引发争议。与许多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霍布斯博学多才,所涉领域甚为广泛。无论是被他激怒的敌人,还是崇拜他的追随者,都将他视为思想界的领军人物。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霍布斯对人性的评价十分负面,这也是他总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天然地就会陷入充满暴力的混乱状态,只有依靠理性的力量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构建起文明社会。霍布斯将理性视为拯救人类于绝望状态的至宝,由此间接地颂扬了理性。
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促成了霍布斯好斗的个性以及对于什么是人、人何以生存等问题的悲观态度。他出生于1588年,正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他在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贫困,而且饱受父亲的压制。他的父亲是一名神职人员,文化程度很低而且常常与人发生争执,打人的频率比去教堂的频率还高。在因诽谤另一名神职人员而被逐出教会之后,他又因为在教堂大声喧哗而被指控。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之下,老霍布斯渐渐归于沉默。但幸运的是,霍布斯的叔叔是一个手套贩卖商,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霍布斯完成在牛津的学业。霍布斯进入牛津时年仅十四岁。
 思想|利维坦之父早已不在,但利维坦从未走远
文章插图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
霍布斯性格内向、身体孱弱,却不得不与年长他两三岁的人竞争。通常情况下,老师均用拉丁语授课。对霍布斯来说,窗边的寒鸦都比课堂有趣多了。但到毕业时,他仍然凭借优异的表现被卡文迪许家族成员挑中。卡文迪许家族有钱有势,在查茨沃斯和哈德威克两地拥有很大的庄园。霍布斯被聘为威廉·卡文迪许——第一代德文郡伯爵继承人的家庭教师。虽然仅仅教了威廉两年,但他一生都与卡文迪许家族来往甚密,不仅曾任威廉的儿子及其他后嗣的家庭教师,而且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俨然扮演了该家族代言人的角色,不遗余力地宣传该家族的立场,几乎成了这个贵族家庭的一员。
亨利八世否认天主教皇的权威,创建了英国国教,卡文迪许家族正是君主制与英国国教的坚决拥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霍布斯始终支持卡文迪许家族的这一立场,但是他的出发点并不在于宗教信仰或者个人的利益得失。在他所生活的年代,旧权威存在的基础正在逐步瓦解。身处历史激流之中的霍布斯对权力的正当性进行了果敢的新阐释。在他看来,应该建立起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对抗人性中的自私与暴力。
 思想|利维坦之父早已不在,但利维坦从未走远
文章插图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两千多年来的异教徒或基督教徒,他们均认为,“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但霍布斯不相信人天生就具有社会性。人是受欲望与激情支配的自私动物,有着“永无休止的权势欲,至死都得其一思其二”,“永远要确保达到自己未来欲望的道路”。人并不天然就具有社会性,相反,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满足私欲。自然状态完全是无序的,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充满暴力、危险与恐惧。在自然状态下,人远无法感到“满足”,只能变得“孤独、贫困、卑污、残忍且短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