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祁玉民被调查,执掌华晨13年留下负债千亿的烂摊子( 二 )


无论如何 , 仰融的人在1991年找到金杯汽车时 , 他告诉赵希友 , 自己愿意用4600万现金买下4600万股“金杯汽车”股票 。
之后 , 在仰融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下 , 金杯汽车和华晨汽车先后在A股和美股上市 。 其中 , 尤以华晨汽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股”最为光彩夺目 , 据当年的资料显示 , 华晨汽车IPO价格为每股16美元 , 发行500万股 , 总共募资8000万美元 。
不过 , 仰融并非仅仅心系“造车大业” , 在他的操盘下 , 短短数年后 , 华晨便成为了一家涉足汽车、金融、建筑和医药等诸多领域的商业帝国 , 并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 总市值合计200多亿元 。
但是 , 正如仰融自己所说:“华晨出身不好 , 在当时的条件下 , 有些事不得不迷 。 ”因为旗下各项资产物权不清 , 有媒体将华晨的资本布局称为“华晨迷宫” , 而仰融最后也正是倒在了自己设计的迷宫里 。 2002年 , 他远走美国 , 正式出局 。
有关当年仰融与华晨、甚至与沈阳当地政府之间的恩怨 , 各大媒体曾纷纷出动 , 极尽调查 , 但似乎至今也没人能理清这笔“糊涂账” 。
综合各路说法 , 会发现纷繁复杂的线索无不在向着一个中心汇聚——轿车 。 仰融手段缜密 , 野心勃勃 , 但轿车却是最令他牵肠挂肚的大事 。 他曾对下属说 , “不搞轿车还算不上真正的汽车公司 , 一定要搞轿车 。 ”
在造车的思路上 , 当年的华晨四处撒钱 , 搭台唱戏 。 设计 , 要意大利的;验收标准 , 要英国的;零部件供应商 , 要在全球顶尖的厂家中招标……而为了解决造车的资金问题 , 1999年 , 仰融又携华晨汽车赴港二次上市 , 并募集资金6.5亿元 。 当时有报道显示 , 在华晨中华第一辆轿车下线前 , 华晨总共投入了30亿元的巨额资金 。
不仅如此 , 为了解决中华轿车发动机动力不足的问题 , 仰融还拉来了英国的罗孚集团 , 并打算将一个30万台的发动机项目放在浙江宁波 。 而后者为了表示诚意 , 也送出了一份大礼 , 准许华晨参与宁波跨海大桥的投资和建设 。
在所有的叙事版本中 , 仰融的传奇到此便戛然而止 , 再往后就是他的出局 , 仰融最终也没能见证中华轿车的获批上市 。
“变革”之功
仰融出局后 , 大厦似乎在顷刻间崩塌 。 在随后的三年里 , 华晨的继任者像走马灯似地轮换 , 却无一人将这家企业带出泥潭 。
当时华晨内部供应商体系极为混乱 , 比如其他整车厂一般只有两家左右承运商作物流 , 而华晨最多时却有30多家 。 此外 , 最严重的是 , 迟迟不能完善的销售渠道直接导致了华晨与宝马的合作犹如“鸡肋” , 销量不见起色的同时 , 亏损却在与日俱增 。
仰融曾下重注的自主品牌轿车也不见转机 。 2005年 , 华晨两款轿车只卖了区区1万辆 , 在彼时中国乘用车市场整体增幅高达26.5%的同时 , 华晨的销量却同比下降了9% 。 与此同时 , 华晨旗下零零总总159家企业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状态 。 其中 , 华晨旗下最优质的资产华晨金杯 , 在银行的授信额度也从100亿元下降到了30亿元 。
等到祁玉民接手时 , 华晨共拖欠供应商10亿债务 , 累计亏损高达80亿元 。 不得不说 , 这是个巨大的烂摊子 , 对于这位“官员董事长”的到来 , 无论是外界还是华晨内部 , 无不怀有深深的疑虑 。
2006年初 , 在华晨汽车的职工大会上 , 祁玉民宣布华晨年销量20万辆的目标时 , 台下员工们都在想 , 这个新来的董事长看来丝毫也不了解华晨 , “他确实是个官员 。 ”与此同时 , 在华晨中国股东大会上 , 各路媒体对祁玉民紧追不舍 , 尽管问法各异 , 但中心只有一个 , “你能在华晨干多久?”
对此 , 祁玉民回答说:“第一个23年在陕西 , 第二个23年在大连 , 第三个23年就在华晨了 。 ”末了 , 他还补充了一句 , “如果华晨要我走人 , 除非找一个能力比我强 , 或者跟我一样的 , 我马上卷铺盖走人 。 ”多年以后 , 当祁玉民想起这段“轻狂岁月”时 , 坦言是出于“个人英雄主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