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纸|如果纸张是中国人首先发明,为何埃及人早我们几千年就发明莎草纸( 三 )


参考资料:孙宝国 , 郭丹彤《论莎草纸的兴衰及历史影响》、黄悦翎 , 匡导球《造纸术和活字印刷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刘仁庆《中国古代造纸史话》、魏华仙《宋代纸消费初探》《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吴孟雪《明清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中国#古埃及#造纸术收藏
甚至 , 同样是在中国两汉同时期 , “莎草纸”的影响力 , 也几乎遍及整个西方世界 。莎草纸被大量应用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各个地区 , 几乎风靡地中海沿岸 。特别是在罗马时代 , 以美国学者彼得洛斯基的形容说“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都使用纸莎草纸” 。今天发现的“纸莎草纸文献” , 也包括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罗马文、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科普特文六种文字 。以这个意义说 , “莎草纸”不但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古老的“纸质书写媒介” , 更是古埃及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
那是不是说 , 作为“世界最早纸质书写媒介”的莎草纸 , 可以从中国手中抢走“发明造纸术”的“荣耀”呢?当然不能 , 因为别看是“纸质书写媒介” , 但“莎草纸”哪怕比起汉代出现的“中国纸” , 还是有本质不同 。
中国的造纸术 , 今天公认起于西汉时期 , 而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 , 中国造纸的原料变成了更低廉的树皮 , 工艺也更严格 , 需要“浸湿”“切碎”“蒸煮”“打浆”等11道工序 。这样的工艺流程 , 也与近现代造纸工业一脉相承——甘肃武威东汉墓葬里出土的汉代“旱滩坡纸” , 无论质地还是工艺 , 都与现代纸张十分近似 。
那莎草纸呢?比起“汉朝纸”的严谨流程 , 莎草纸却是把纸莎草外皮剥去切成薄片 , 然后经过浸泡敲打晾晒 , 变成长48厘米宽43厘米的莎草纸 。整个过程可谓简单粗暴 , “汉代纸”制作工艺里的几个关键步骤 , 更是一样都没有 。这样造出来的“纸” , 只能是“纸质书写媒介” , 距离真正的“纸”还差太远 。
所以 , 尽管莎草纸诞生后的几千年里 , 其制作工艺也一代代成熟进步 , 更一度风靡西方世界 。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一张“莎草纸”上能承载的字很少 。且“莎草纸”的质地薄脆易碎 , 遇到潮湿天气还容易发霉变质 。外加看似“廉价”的莎草纸 , 原材料产地却单一 , 其原料“纸莎草”只产在尼罗河流域 。于是西罗马帝国崩溃后 , 羊皮纸就逐渐在欧洲取代了莎草纸 ,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 , 同时代的“唐朝纸”也传遍中亚西亚各地 , 八世纪中叶 , 阿拉伯帝国更正式立法:“必须用纸(中国纸)来书写” 。
至此 , 风靡西方世界数百年的“莎草纸” , 在亚欧各国都渐渐淡出 。以阿拉伯典籍《书目大全》记载 , 哪怕在“莎草纸”的故乡埃及 , 随着“中国纸”的流行 , 当地居民也纷纷“填平用于种植纸莎草的池塘” , 甚至“纸莎草种植和莎草纸生产都逐渐绝迹” , 渐渐成了个“历史名词” 。
而比起当年“莎草纸”风靡西方各国的历史来 , “中国造纸术”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 无疑更深远 。
其实 ,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 , 中国造纸术的发展 , 也并非原地踏步 , 相反历朝历代都发生变革 。唐宋时代的纸张 , 特别是“高档纸张” , 价格其实还很昂贵 , 大文豪欧阳修都曾感叹“学书费纸 , 尤胜饮酒费钱” 。宋代官府的公文用纸 , 更是价格不菲 , 甚至还有人靠“卖官府废纸”赚钱 。比如宋代文化名人苏舜钦与王象之 , 就都在“卖废纸”这事儿上栽了跟头 , 落得罢官甚至入狱 。“卖废纸”都后果严重 , 可见“纸”的价值 。
而发展到明清年间时 , 随着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更加成熟 , 纸的成本也更“亲民”:明清时代的中国造纸业 , 已经形成了多个产地 , 其浸解——洗涤——抄造——压榨——焙干的流程 , 几乎与现代造纸产业无二 。纸的产量质量空前提高 , 明朝万历年间 , 2000张“抬连纸”的价格 , 只相当于一匹麻布 , 五十张上好“大呈文纸”价格 , 也不过能换一斤香油 。明清时代繁荣的市民文化 , 火热的图书出版 , 都以这“亲民价”来助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