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

文 | 林希言 · 主播 | 简宁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民的命运 , 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 , 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 ”
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 , 重要性不言而喻 。
很少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 , 但却不一定知道正确的爱的方式 。
青少年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尹建莉 , 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多年 , 自己也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 。
她的女儿两次跳级 , 16岁参加高考 , 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成绩 。
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 就源于自己平时的育女日记 , 一经出版就高居各大图书榜榜首 , 改变了无数父母的育儿经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我们常常想着妈妈要做什么 , 事实上 , 妈妈更需要的学习的 , 是放手 , 是知道 , 什么情况可以不管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不惯 , 是最好的“管”
在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 , 张歆艺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
有一次 , 她的儿子不小心碰到滑梯上 , 哇哇大哭 。
外婆为了安慰孩子 , 便说:“打 , 打地” , 一边说 , 一边拍打地板 , 给孩子“报仇” 。
张歆艺不认可这种做法 , 劝道:“妈 , 要是他每次摔了 , 你打地;磕了 , 你打桌子 。 那他以后遭受任何挫折 , 就会怪别人 。 ”
张歆艺的妈妈听了这话 , 觉得也有道理 , 于是停下手里的动作 。
生活中 , 孩子磕磕绊绊是常事 。
家长给孩子怎样的回应 , 他就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价值观 。
如果一味惯着孩子 , 稍不如意就打“肇事者” , 孩子就会养成“复仇心理”;
如果换一种方式 , 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 孩子也会更有同理心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有一次 , 尹建莉的女儿圆圆被小板凳碰到 , 尹建莉赶快安慰她 , 然后像对待她一样 , 给小板凳揉一揉 , 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
这样做 , 使得小板凳不再是加害孩子的“坏人” , 而是让孩子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 , 要学会谅解 。
当孩子有了“关心小板凳”的思维 , 就会更加善解人意 。
正如尹建莉所说:“一个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 , 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 , 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 ”
爱出者爱返 , 福往者福来 。 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 , 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
教育孩子 , 不是替孩子出气 , 也不是有求必应 , 更不是娇惯宠溺 , 而是在日常小事中 , 教孩子学会善良和豁达 。
唯有如此 , 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不陪 , 是最好的“陪”
写作业前 , 母慈子孝搂搂抱抱;
写作业时 , 鸡飞狗跳鬼哭狼嚎 。
很多妈妈一提起给孩子辅导作业 , 轻则大吼大叫 , 重则气急入院 , 既无奈又痛苦 。
同学小雪生娃后做了全职妈妈 , 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
可孩子一写作业 , 就磨磨唧唧 , 一会肚子饿了 , 一会要上厕所 , 经常一道题讲了无数遍 , 孩子还是一知半解 。
一天 , 孩子在生字本上擦了写 , 写了改 , 她多次提醒后 , 孩子还是我行我素 。
小雪不禁怒火中烧 , “蹭”地一下站起来 。
不料 , 却眼前一黑 , 晕倒过去 , 多亏家人及时送去医院 , 才缓过劲来 。
她苦笑道:“孩子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
陪孩子写作业 , 成为很多父母的“劫” 。
可孩子真的需要“陪”吗?尹建莉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