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 二 )


在她看来 , 陪孩子写作业 , 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 而是在瓦解好习惯 , 是对孩子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
家长陪写 , 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 , 不利于培养学习自觉性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女儿圆圆刚上学时 , 尹建莉只在第一周做一些简单指导 , 就很快从“陪写”中抽身出来 。
哪怕她有时间 , 也不陪孩子写作业 。
当圆圆因为贪玩 , 忘记写作业时 , 尹建莉并没有指责 , 而是让圆圆自己决定怎么做 。
那晚 , 圆圆独自熬夜补作业 , 写完都快凌晨12点了 。
这次教训之后 , 圆圆意识到写作业是自己的事 , 每天回家早早完成作业 。
其实 ,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 , 就越像一个“监工” , 孩子内心是反抗这种“陪”的 。
毕竟 , 没有人喜欢在监视中生活 。
只有父母敢于放手 ,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 才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不将就 , 让孩子更有幸福感
在美剧《我们这一天》中 , 丽贝卡夫妇带孩子们去外婆家过感恩节 , 没想到车在半路抛锚 。
荒郊野外 , 车一时很难修好 , 一家人徒步近5英里 , 才找到一间破败的小旅馆 。
天色已晚 , 孩子们饥肠辘辘 , 情绪低落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丽贝卡夫妇也疲惫不堪 , 恨不得倒头就睡 。
可是 , 他们不愿让孩子们如此将就地过节 。
于是 , 他们找来滑稽的道具 , 借来一盒影碟 , 大家边看电影边吃热狗 , 还一起玩游戏 , 把突如其来的意外 , 变成闪光时刻 。
这些小小的仪式感 , 成为孩子们维持关系的粘合剂 。
每年感恩节 , 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看电影、扯毛线 , 其乐融融 。
无独有偶 , 尹建莉也用类似的仪式 , 给女儿圆圆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
从圆圆2岁开始 , 每年圣诞节都会收到一份神秘礼物 。
一次 , 她想要一个男芭比 , 尹建莉便把女芭比的头发剪短 , 亲手做了一个 。
圆圆收到礼物后 , 开心不已 。
后来 , 哪怕圆圆知道圣诞老人是假的 , 也延续着这份快乐 , 为别人带来惊喜 。
当朋友过生日时 , 她会认真挑选礼品;当爸爸忘记妈妈的生日时 , 她悄悄带回一束康乃馨 。
仪式感 , 是幸福童年的标配 。
只要家长稍微花一点心思 , 就可以让孩子拥有不同凡响的经历 。
这份心思 , 不需要太多物质 , 也不需要多少时间 , 一声问候 , 一个拥抱 , 一封信 , 就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意义 ,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在乎的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写道:“有仪式感的人生 , 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 ”
仪式感不是矫情 , 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 它鼓励孩子们热忱地活着 , 而不是简单地生存 。
在仪式感中长大的孩子 , 懂得如何在庸常的柴米油盐中 , 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
最好的妈妈,原来是“三不管”文章插图
好妈妈 , 胜过好老师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 , 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夫;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 只有不会教孩子的妈妈 。 ”家有万贯 , 不如良母相伴 。
妈妈的教育是“根” , 影响着孩子的生活习惯 , 改变着孩子的思维方式 , 甚至左右着孩子的情绪好坏 。
正如老舍在《我的母亲》中所写:“从私塾到小学 , 到中学 , 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 , 把性格传给我的 , 是我的母亲 。 母亲并不识字 , 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