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六 )
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还是一脸懵逼…
好像这些学习未曾发生过一样…这是为什么?
记忆力太差吗?
到底该如何学习才能高效?看书、听课、做笔记吗?
人家计算机都用上深度学习了,你还停留在远古时代...
那怎么办?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打开冰箱放入大象关上冰箱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打开大脑放入知识提取使用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打开大脑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忘记了这第一步,上来就直接开始看书,结果所有眼里看到内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没兴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过,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开怼...
这就是大脑没有打开的状态,新知识根本进不了你的大脑,就像是冰箱门没有打开,大象是放不进去的是一个道理。
猎豹CEO傅盛,把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中的。
这个状态其实很可怕,可怕在哪呢?
就是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知识量还是很丰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处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以前考试做不出题目,那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可是,现实情况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呢?
你面对着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什么是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Dunning和Kruger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那怎么办?这个达克效应貌似无解啊!
你还记得你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对,就是我们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怀有好奇之心,我们对触碰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里去感受一下;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但嘴里却总是咿咿呀呀的说个没完,我们从来就不害怕说错话;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这个状态叫什么?
这个状态叫:初心!
什么是初心?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为「一颗初学者的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初心」这两个字给误读了。以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个起心动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记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那个不叫初心,那个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是会撞南墙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你才能「方得始终」。
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他们的「初衷」和现状早就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始终「保持初心」,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化。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状态。
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让自己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那是不是指什么都能往脑子里塞?
那你的大脑就变成垃圾场了。并且,进入大脑的东西是很难被拿出来的,被污染了很可能就是影响终身的,你必须要有所防范,怎么办?
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刚才说的「初心」这个概念,很多人估计会联想到「空杯心态」
但「保持初心」并不是「空杯心态」,两者有区别的,空杯心态是指「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保持好奇心「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是主动的,是有选择的。
相反,我们应该谨防「空杯心态」,要对输入到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而不是来者不拒,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极难被清理干净的,特别是那些含有说服技巧,有煽动性的话语,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你可能还不自知…
这种现象,我们有个不太好听的专有名词来描述,叫做“洗脑”…
空杯心态,就是缺少了过滤器的大脑。
那怎么办呢?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1.区分「信息」与「知识」什么是信息?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比如马路上的大妈骂街、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抖音上的美女热舞、微信里的表情斗图….这些都是信息。
那什么是知识呢?所谓知识,就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
比如「复利」、「元认知」、「注意力」这些我们第一季度课程讲的内容就是概念;
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法则,比如用户需求不变,产品的供应量降低,价格就会升高,这就是规律;
而方法论,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是一套被验证过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执行流程。
信息有真假,有时效;而知识有积累,有迭代。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2.区分「经验」和「规律」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通过艰难困苦,最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现在不是;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开发的那个产品服务,已经过时…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做「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这点我们之前的课已经讲过很多次,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具体怎么得到呢?
我们需要先归纳,后推演: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做归纳法;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比如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呢?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的置于危险的境地,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很悲剧了...
3.区分「优质」和「劣质」了解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能分辨经验与规律,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知识量实在太多了,根本学不过来,面对海量的图书,和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被他们群体围攻,你感到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学习,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进而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怎么办?
信息过载,真的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吗?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就好像是说吃不下东西,是因为太饿了...
那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因为你的知识量,还不足够拥有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
在同一个领域内,图书也许有成千上万,但是真正好的书就那么几本,就像你看电影,全世界有几百万部电影,你不会觉得信息过载的,因为好电影翻来覆去就那么多,你打开电影库,找了半天,发现没什么电影可以看...
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要学什么,所以看上去要学的东西有很多。而一旦能分辨优劣了,你会发现好内容太少了!
那如何获得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是差的了,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难忍受难看的设计了。
那好的东西在哪呢?
如果你想学习某个领域里的内容,那就先去找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经典书去阅读,可以按各类图书榜单的排名里去挑选,也可以找行业内的牛人去推荐,这样找到的书你会发现来来回回说的就是那几本,这些就是好书。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议先从经典入门级的书开始读,这个有助于帮助你快速掌握这个新领域内的基础概念,对后期的学习帮助很大。
看完这些书后,再去看同行业的其他书,你突然发现,这时候你只需要看目录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阅读了。
第二步:放入知识ok,打开大脑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把知识放入大脑了。
那么知识从哪里来呢?两个途径:
1.自我学习循环经验不能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别人成功了,同样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博学习圈。
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经验,对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验证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出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那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2.向巨人学习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的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体会,有自我的案例作证,但是效率太低。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验都自己经历一遍。
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99%的问题,前人们基本都已遇到过,并且已经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本图书,你只需要拿来学习即可。
可是,那么多的知识记不住啊!脑容量有限啊!
等到要用的时候,一个都想不起来,怎么办?
上次这个概念我记得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的,到底是在哪本书呢?
翻箱倒柜找笔记本…
啊,笔记本找不到了….
囧~
用百度、谷歌、吗?
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还掺杂着广告….
如果我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就好了
每看过的一本书,一条知识,写的一篇笔记,都能被整齐的分门别类,永久储存,还能有一键搜索功能,等需要的时候,还能有个图书管理员帮我找到需要的那条知识,那该多好?
对,今天就是要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图书馆!
具体怎么建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理想中的图书馆应该有哪些特性?
1.存书/取阅要方便
图书馆得有很详细的图书分类,当我有一本新书,就可以把他归类存放;当我想起要找它的时候,也能方便查找和取阅。
2.查书要方便
当图书太多的时候,只是把图书归类已经不够了,比如我记得曾经看到一句话,但是不记得这句话是出现在哪本书上了,那我就需要用到检索功能,能通过一句话,就找到这本书。
3.书要可以做笔记
看书的时候,会迸发出很多的灵感,如果拿笔记本记录,后期容易对不上号,笔记本的管理又是一个大工程,如果能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把重点的部分直接划线划出来,把想到的笔记、灵感直接写在书边上,这样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日后翻阅也能看到之前的思考。
4.常用书籍要放在显眼的区域
有些书用的比较多,价值比较高,我需要经常反复的看,就需要设置一个热门榜单区,把这些书都堆在那,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进入图书馆很深的区域查找了。
了解了图书馆的这些特性后,接下来,我们就该根据这些特性,开始定制自己的个人图书馆了。具体怎么做?
读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还不错,请帮忙先点个赞,我们接着往下看...
如何为大脑建立一个个人图书馆?1.先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首先,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录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很不靠谱,而在这方面计算器是强项,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个能力,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硬盘,来帮助你储存知识。
我推荐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
当然,你也可以使用「有道云」之类的其他同类产品,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选择,功能都差不多。印象笔记是我用的比较习惯的知识管理工具,我就以它为案例:
“注:印象笔记仅因案例需要而介绍,并非广告
印象笔记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录音…等等一切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就像是你的第二个大脑,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推荐阅读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深知学习改变命运,有些人却为何不能坚持学习
- 怎样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学习网站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每天工作学习十几小时,睡眠六七小时的高效人士就不累吗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
- 怎样保持自律,怎样提高脑子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怎样保持冲劲,怎样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 大学计算机系最努力的同学都是怎样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