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高中地理( 九 )




政治书除了意识形态输出,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对于我来说,每新接触一门新学科我都很激动,在不考试之前,我主要想的是这个学科在教我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能解决我对生活的哪些困惑,我能用这些知识去做什么?政治一一帮助我更好的看懂新闻;历史一一丰富了我对历史规律宏观的把握:地理一一帮助我将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联系起来。



不同地区改分标准不同,你愿意给我打几分?学习了自然地理再结合区域地理后,每当听到一个地名,我会想到当地的位置、地形、气候、行政区划、经济、风俗等,这对我在大学结交新朋友有很大帮助,他们很惊讶我对他们家乡那么了解,似乎我去过那里,这就是学以致用。曾有同学告诉我他学习的内容只在考试时用,我觉得十分遗憾。

二、我的高中地理学习历程初进高中的前两个月,盛传我们那届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我们都很认真地学习各科内容。我记得很清楚:在地理老师讲解地球运动时,我怎么都想不明白地转偏向力、想不明白飞机飞行最短路径为什么会是“先东北、后东南”之类的抽象概念,而班上大部分同学都能附和老师。



用iPad给学弟学妹讲题时画的图我感到我很笨,心里没有底气。确定文理依旧分科后,班上准备学理的同学对地理学习便不再上心了,我还没有确定方向,依然不敢放松,地理学习依然吃力。但我不想承认:假如我学文,还没有那些理科同学地理学的好。



为此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在高一第一学期没有老师要求的条件下写完了一本地理教辅资料。为了理解自然地理有关地球的知识,我拿篮球、地球仪等一切球体,用手指模拟飞机怎么在地球表面飞行。这不是做作只是一种习惯。学习没有什么丢人的。



我不会画画,这是高二为了记忆渤海湾形状与其他海湾区分想到的办法后来自然地理知识难度增大,那些不听课的同学渐渐就听不懂了,而我渐入佳境。这个反差给我很大触动:每个学科都有一个门槛,但这个门槛不是一步就迈进去的,那些看起来学得很快的人,不一定走得最远。



很多人不理解山谷风中的逆温现象,多画图,就很容易理解高一下学期进入文科实验班,原先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必修二的人文地理也很难拉开差距,整整一个学期我都在调整与适应,尝试发现自己的优点,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我肯定也感到落差,心里波动也很大,那个学期成绩不断下跌,家庭关系也很紧张的,只是不大展现出来。
不过高一暑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暑假作业:预习区域地理知识,回来考试。我没想过这个作业的意义,只是很认真的去努力完成作业,害怕考试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很长时间后,我才接受高中生对于做作业有着“潜规则”:不用写的,最后完成,或者干脆不做。
当时看到这个作业,我不知道从哪下手,所以就买来区域地理的教材,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画下相应章节的地图。



巅峰时期可以一口气画完一张世界地图这些事情一开始非常枯燥,毕竟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于看书的耐心越来越差,尤其是并不清楚知识的内在逻辑,我的笔记一开始更像是知识摘抄,我画的地图歪歪扭扭,严重失真。不过有一天,我看到桌子上各种各样的地图,开始自己的创作:按自己的想法划分国界,想象各个国家间发生战争,进攻路线是什么样的、会经过什么样的地形。

这是比单纯学习有趣得多的事,我不停的画图去创造自己设计的世界,这倒逼着我加强绘图的精度,渐渐的我就对世界各大洲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了然于胸了。虽然能把地图画出来,但画的很慢,我又去想如何快速的画出一幅精确的地图,我开始去研究画法(这些都是与地理作业没有直接相关的)。



这张地图不好看吧?但你可以10秒钟画出来,并且投影到经纬线上吗?对于地理来说,后者更重要,不是么



经纬网对于地图定位的重要性远大于轮廓相似度,毕竟轮廓在投影时是会形变的当我能快速的画出所有我想要的地图后,我发现我己经基本掌握区域地理知识了。原本孤立的知识点在我脑海里联系了起来,提到任何一个概念,我都想到与之相关的很多知识。
【怎样学习高中地理】


上大学了偶尔还是会用地图加历史知识皮一下,很开心比如你说“美国”,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地图的形状,它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地图上有哪些山脉,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接着说“美国气候”,我脑海中的美国地图就叠加了一层北美气候图,在不同的地形区的表面,大致是什么气候,美国有哪些特别的气候特征与气象灾害这些对我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去想。这就像是提到一个你喜欢明星组合,你会自动想到每个成员的模样与名字,甚至是每个人的基本信息,这些不需要别人提醒你,你自动会想起。

我觉得学习的最终成果,就是融入人本身,体现在思考、生活、甚至性格中。



就连天气软件也要看硬核的!?
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的意义,觉得为了学习新东西,动点脑筋很正常。后来返校考试,我感觉卷子很难,有点像是知识竞赛,但还是能写出来。

不过我很惊讶许多同学反映什么都不会:“都没学,考的那么难,谁会做!”我才知道这一暑假己经拉开了很大很大的差距:很多同学根本没有认真对待作业,我只是认真对待了,就形成了质的差别,有些考试不考智力,考的就是态度。

那一次,我考了96分,全校第一(平均分不到60,说明卷子确实难)。这成功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因此也获得了参加地理竞赛的资格。回顾那个暑假,我得到了两个重要结论:
不抱任何目的的学习,往往学的最深入,而且这样往往考的更好,因为没有压力,学习是自由而充分的,做事一旦有了目的,总会受到自身能力与格局的种种限制;
第二个就是漫长的假期是咸鱼翻身的大好机会。因为暑假学的太深,已经超过了阶段学习任务,但尝到甜头的我没有止步,又开始预习必修三,高二上学期10月份就做完了配套练习。这使我地理一直稳在年级前列,也应高7我/JtJ岳成绩。挡坦若莽结束后,我感到能力没有充分得到证明,于是将自己地理学习的一点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写成小论文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年后才知道被采用了,那时距离高考不过120天了,很快在自主招生用上了场。



编辑老师删了我好多图,唯独留了照片还放在标题上...







想不到高二一篇习作可以上知网,啧,下次上知网不知道得猴年马月了仔细想想,这三大好处,竟然都是那一暑假带来的。
高三随着地理复习的推进,大家追赶的很快,我又丧失了优势。同时,由于对高中地理知识己经学完,没有新知识的剌激,我对地理渐渐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到高三后期时,甚至有些讨厌地理,它不再带给我快乐。我的地理成绩也就一直在班级中游。显然此时我没有完成从学习到复习的学习重点的转变。



请为我的退步神速点赞!复习以来,我急功好利的心态促使我又早早写完一轮复习的地理资料,写完后我感到地理分数有些提高,但增长有限,又不知道该干什么。后来李老师建议我静下心,去完完整整的梳理一遍高中地理知识。我原来做过很多知识整理,但从来没有系统集成过。于是我又用了3个月(10到12)的时间构建高中地理知识体系。这个工作过程已经超过了地理学习的范畴,这是对思维的考验:怎么才能逻辑清晰的囊括高中所有的地理知识?
单纯的记笔记或许可以记下所有地理知识,但无法构建联系:画思维导图或许可以梳理逻辑,但肯定不能囊括所有。我像着了魔一样去思考怎么实现二者的统一。这时候地理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设计!



感受一下,我一个男生好不容易的……后来我建立了一个人工的“数据库”:我买了一个很大的活页笔记本,把主干知识做成目录,每个主干知识下留有大量空白用来补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贴错题来实现。这个笔记本既可以看错题。又可以梳理知识,又可以自由删减,又可以记录解题思路。
玩笑的说,这是我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集大成”。



这是我一个提纲至此,我高中地理的学习体系最终形成。



这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看到好的解读、有好的思路就记下来
三、对复习备考的认识可能看完前面的内容,你觉得时间不够,总不能重来一遍高中吧?

我想通过前面的表述来说明:没有无缘无故的进步,那些看似是天赋的东西,是后天锻炼的结果,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生下来就适合学地理,这在高中入学时我看不懂地理可以看出来。然而,即使我地理曾经学的很好,高三时我的地理又掉下去了,可是复习时又能回升,这说明复习备考对于成绩的提升依然很重要。



竟然一度成了拖我后腿的科目...怎么备考昵?说来惭愧,其实我感觉一直都没有做好准备。我在高三4月份时,曾问过复读的学长:“你们上了两年高三,现在一定胸有成竹了吧?”他连连摆手:“不可能的,只要高考还在,我们永远都觉得没准备够,现在想到高考,依然很慌”。后来,我被同学问过相同的问题,亲身体会到了这一点。
复习的前提是学习过。进入大学后,有一个笑话:期末只有预习,没有复习之说。这就是因为大学不可能讲完书本所有知识,知识都没有全部掌握,谈何复习?这给我们一些启示:如果在高三复习阶段,还有你不会的知识,就别想着怎么备考了。

如果时间足够,应该认真研究这块知识的价值,有些知识是不得不复习的:比如简单却包含大量概念的章节,如果不搞懂,后面的章节就有可能看不懂。在复习的时候遇到不会的,没必要再后悔了,应该想办法补救。有时候影响复习效果的不是知识难度,而是自己着急的心态:一点都不想再在上面花时间,觉得是浪费,但又确实不会。
我们不要被“概念”柬缚,什么“一轮复习”、“三轮复习”,这些概念的提出虽然有其科学性,但不是对个人的禁锢,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肯定是学习为主!这一点在复习阶段亦是如此,没有人说复习就只能做卷子不应该再学新的东西。用毛泽东军事理论去概括,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6科的复习压力就像6支强大的敌军,如果你在复习地理时,心理想着还有5个科目,那么你一个科目都复习不了。索性不管其他科存在的问题,反正不会更差,我只看到眼前最薄弱的科目,发挥我的优势,集中全力攻克最薄弱的,再接着攻克下一个最薄弱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