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历史闲谈|为晋朝选拔了大量人才,为何却饱受诟病,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三 )


老王的历史闲谈|为晋朝选拔了大量人才,为何却饱受诟病,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文章图片
因此 , 量才授职 , 要区分清楚某人的长处和短处 , 才能发挥选官制度的作用 。 但实际上中正在品定人物时 , 仅以"天才英博""亮拔不群"一类评语品评人物才能 。 简单评语既混淆了通才与专才的区分 , 又难以使执掌授官的吏部掌握某人的具体专长 , 从而授予相宜的职位 。 这是除刘毅论"九品有八损"以外 , 九品中正制自身无法克服的又一弊端 。
九品中正制种种流弊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但流弊根源在于其基本属性 , 即九品中正制本是一种"战时政策" 。 西晋时人李重论日:"九品始于丧乱 , 军中之政 , 诚非经国不刊之法也 。 "曾经魏武帝曹操死时 , 子曹丕嗣为魏王 。 这时正值三国鼎立 , 曹丕要保住其父留下的基业 , 急需大量人才 。
老王的历史闲谈|为晋朝选拔了大量人才,为何却饱受诟病,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文章图片
但由于战乱 , 原有的地区行政建制遭到极大破坏 , 为了求生 , 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 , 使得汉代一直沿用的乡举里选的人才选拔体制由于缺乏必需的环境而不能得以施行 。 要解决这一矛盾 , 必须找到一种既适应现实政治环境又快捷易行的方法 。 九品中正制恰恰就是统治阶级需要的这么一种体制 ,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网罗统治阶级需要的大批人才 。
西晋卫瑾评日:"魏氏承颠覆之运 , 起丧乱之后 , 人士流移 , 考详无地 , 故立九品之制 , 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 "南朝梁沈约也曾说过"汉末丧乱 , 魏武始基 , 军中仓促 , 权立九品 , 盖以论人才优劣 , 非谓世族高卑 。 "这些说法都明确指出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初期的"战时政策"属性 。 这一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时代需要 , 本是选官制度的一个进步 , 但时过境迁 , 当和平取代战争以后 , 这种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制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
老王的历史闲谈|为晋朝选拔了大量人才,为何却饱受诟病,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文章图片
和平时期 , 士大夫们再不用整日里疲于躲避战火 , 或不得已暂时团结起来共御外敌 , 而是将充足的精力用于经营仕途 , 从而使得官僚体系的内部纷争愈加复杂化、多元化 。 能够满足战争年代用人需求的九品中正制 , 面对和平时期按部就班却又暗含千丝万缕关联的用人程式 , 愈加发不相凿枘 。 其消极因素不断显现 , 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
九品中正制度的利处的确是可以很快地给国家选拔出一大批人才 , 这个也是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 毕竟按照州郡范围内选拔人才 , 人才的基数就大 。 同时 , 这恰恰也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因为选拔人才所需要的官员队伍太过庞大 , 庞大到朝廷已经不可能直接进行插手管理 , 因此 , 这才造成了诸多乱象 。 总的来说 , 九品中正制度败就败在人性上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