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淮阳位于豫东周口(周口新闻网)市境内 , 古称宛丘、陈州 , 地处黄淮平原中心位置 ,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淮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 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和长眠 , 这里亦是中华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 。
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淮阳留下了许多名胜和丰富的民俗活动 , 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这长达一个月的太昊陵庙会上 , 泥泥狗、担经挑、布老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彩纷呈 , 而泥泥狗尤受受香客游人们的青睐 。
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泥泥狗”是太昊陵庙会出现的所有泥玩具的总称 , 传说是从伏羲时代就流传下来的泥塑艺术品 。 “泥泥狗”又称“陵狗”或“灵狗” , 其造型古拙荒诞 , 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 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 , 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 , 各种抽象、变形的野兽复合体有几百种 。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像人祖猴、草帽虎、人首狗、猴骑兽、猫拉猴等 , 在这些呈现着原始印记的超自然、极夸张的泥泥狗身上 , 释放着远古悠远的神秘气息 。 2009年 , “泥泥狗”被列为河南(河南新闻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今年69岁的许述章先生 , 是一位醉心于制作泥泥狗的手艺人 ,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他自幼跟随祖辈学艺 , 至今已有40余年艺龄 。
据许述章讲 , 他对泥泥狗产生兴趣 , 是因为小的时候有一次看爷爷做泥泥狗做得十分投入 , 喊他吃饭他也不应 , 自己就好奇泥泥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 。 爷爷看许述章很感兴趣就问他愿不愿意试试 。 许述章接过了爷爷手中胶泥照葫芦画瓢捏成了一只泥猴 , 爷爷觉得他做得有模有样 。 从那以后许述章也参与到泥泥狗制作中 , 农闲时跟着爷爷和爸爸做 。 慢慢地 , 许述章把爷爷和父亲会做的造型都试着做了一遍 , 对于泥泥狗的形象、制作技巧都熟稔于心 。
初中毕业后 , 父亲问许述章以后想长大后想做什么 。 其实许述章心里明白 , 许家做泥泥狗的手艺在淮阳一直都小有名气 , 父亲的年纪越来越大 , 他不舍得祖传的手艺舍掉 , 希望能有人陪着他继续做泥泥狗 , 便回答父亲:“我学习成绩一般 , 以后只想帮家里下地干点活 , 在家做泥泥狗 , 把祖传的手艺传下去 。 ”于是许述章就和父亲一起捏起了泥泥狗 , 并且这一捏就是几十年 。
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许述章制作泥泥狗基本上遵从爷爷、父亲那里传下来的方法 , 根据造型尺寸 , 制作方式可分为手捏、模制两种 。 程序大体分打泥、搓坯、捏制、扎孔(又叫打眼)、染色、点花几步 。 许述章所用的原材料是淮阳当地的黄胶泥 , 这种泥质细、孔隙少且又黏又硬 , 捏出的泥泥狗不裂不变形 。 许述章说 , 从地面向下挖一到两米深就可以挖到黄胶泥 , 如果挖出的是干胶泥 , 就得先用锤子把泥块砸碎 , 加适度的水掺合搅拌、反复捶打;如果挖出的是湿胶泥 , 就可以直接放在石磨上用大棒子捶打 , 使其均匀、细腻、有弹性 , 像一块和好的面一样 。 这些步骤看着简单 , 实际上很讲究功夫和技巧 。 例如土粒的细碎程度、加的水量、捶打的程度等都需要注意 , 因为泥过软做出的泥泥狗就容易变形 , 过硬和捶打的程度不够就做出的泥泥狗则容易开裂 。 淮阳当地有句俗话:“打好泥 , 泥打好 , 伏羲灵狗遍地跑!”说的就是打泥的重要性 。
淮阳人捏泥泥狗的习俗由来已久 , 太昊陵周边的十里八村 , 上至耄耋老人 , 下到顽皮孩童 , 不少人都能随手捏几个小玩意儿 。 这一古老传统的手艺一代传一代 , 延续了几千年 。 时光荏苒 , 岁月更迭 , 如今这种从远古走来的艺术“活化石”也正在经历着传统与创新的磨合 , 在“变”与“不变”的碰撞中 , 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
许述章说 , 他的泥泥狗在外观造型上基本没有做什么改变 , 还是祖上传下来的那样 , 造型大胆变形 , 着重表现重点部位 , 纹样和线条很是概括和简练 。 例如 , “人面猴”的造型就是上肢略去不塑 , 下肢也表现得十分矮小 , 但要着力刻画头部和绘有女性生殖符号的躯干部位 , 给人一种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的感受 。 泥泥狗身上所绘的纹样种类丰富 , 但概括地说主要有太阳纹、女阴纹、马蹄纹、三角纹、叶纹等 , 这些纹样、造型和线条无不与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祈福避邪有关 。
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而在另一方面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泥泥狗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 。 就拿染色来说 , 过去染黑的颜料是用麦苗汁混合锅灰和水制成的 , 这样做比较节约成本 , 村里做泥泥狗的人家基本都采用这个方法 。 后来为了让黑色更浓便在颜料里加一些“煮黑”(“煮黑”是农村染布时常用的染料 , 因其越煮越黑遂被当地人称为“煮黑”) 。 现在许述章使用的是广告色 , 既方便又环保 。 染色上色用的工具也从削尖的高粱秸换成了毛笔 , 这样染色的时候不仅可以浸染 , 还可以反复地刷 。
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曾说:“文化遗产属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的根本 , 如果失去文化 , 这个国家与民族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 是提升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 为了将制作泥泥狗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 , 许述章说服儿子许品接过泥泥狗手艺的接力棒 。
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文章图片

据许述章讲 , 前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去大城市打工谋生去了 , 留下制作泥泥狗的寥寥无几 , 而这些年国家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 , 创作的环境好了 , 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 , 自己家更要持做下去 , 发扬这门古老的技艺 。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 , 许述章的妻子家中长辈也是做泥泥狗的 , 两人在太昊陵卖泥泥狗时相识 , 几十年来相濡以沫 。 更巧的是 , 许品的妻子家中同样做泥泥狗 。 所以许品决定留在家中继承祖传的手艺 , 她亦是十分支持 。 对此许述章还曾开玩笑道:“这就是不是一家人 , 不进一家门!”许品在继承手艺的同时 , 亦从市场着眼 , 和父亲一起设计完善了“十二生肖”系列泥泥狗 , 开发出了传统泥泥狗中缺乏的蛇和鼠的造型 , 深受大家的喜爱 。
客观地说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的生活习俗,甚至民族艺术也在被不同程度的同化 。 而融入了民族精神理念、承载着淮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的泥泥狗已经走过了几千年 , 正在传承中不断地创新着 , 如同古树开出了新花 , 这背后蕴含着许述章这样的匠人的执着与坚守 。 他们不仅将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 更当作一种事业追求 , 一种生命守望 , 正是这执着和坚守 , 让他们也享受着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认同 , 以及工作本身带给他们的乐趣与荣耀 。
【许述章|以匠心守初心 泥泥狗非遗传承人许述章:泥塑匠心 守护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