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读书会|「好书推荐」暮霭中的手风琴声( 二 )


林纾的“二人对译” , 让我们在紧迫的节奏中惊起 。 由于西洋小说的虚构性和形象性 , 在传播和影响上比正式的学术性著作要大 , 维新派改革家们遂将其作为一个零部件 , 放置在了改造社会的总体设计中 。 1898年的灾难刚刚过去 , 就出现了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和其它几部翻译小说 , 使得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爱情小说迅速被淘汰 。 让我们吃惊的是 , 大翻译家林纾竟然不懂外文 。 他毕生通过别人的口述 , 以“二人对译”的方式翻译西洋文学名著多达百余部 , 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林纾的译著不仅速度快 , 而且译文精美传神 , 以至于这些世界名著“完全中国化”了 。 在外国小说翻译的带动下 , 1900年就出现了国人创作的新小说 , 预示着现代中国文学的肇始 。 通过以林纾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创造的种种奇迹 , 百年后的我们不得不为他们积极顽强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所倾倒、折服 。 正如书中所言 , 他们站在汹涌的商品化带来的世俗的潮流之中 , 潮流漫过他们的脚面 , 企图窒息他们 。 但他们站在了高处 , 他们坚守着精神的高地而拒绝撤退 。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正是需要这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 , 用主旋律占领高地 , 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陈出新 。
1898年的泪和血 , 成了哺育中国文学的母乳 , 让萌生的小说、诗、散文和戏剧都抒发着痛苦的思索、悲哀的寻求和无尽的哀愁 。 但正如黄遵宪所说:“然一息尚存 , 尚有生人应尽之义务 。 ”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 , 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在暮霭弥漫的100多年前 , 还是在阳光灿烂的21世纪 。
(陈川)
注:授权发布 , 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光明日报、***、央视频、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 , 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
【长安街读书会|「好书推荐」暮霭中的手风琴声】责编:邢深;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