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贺雪峰:农村宅基地不仅仅是土地资源( 二 )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 农民也在快速分化 。 总体来讲 , 农民的分化可以从两个层面讨论:第一个层面就是农民家庭内部的分化 , 第二个层面是农民家庭之间的分化 。 从农民家庭内部来看 , 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农户家庭都已经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 , 即农民家庭中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 , 中老年父母留村务农 。 农民家庭内部的分工 , 导致之前农户家庭只在农村有房子 , 现在却可能不仅农村有房子 , 而且城市也要买房子或租房子 。 农村年轻子女进城了 , 中老年父母仍然住在农村 , 从事农业生产 , 因此 , 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对于农户家庭很重要 , 住房不仅是农民的家庭 , 也是他们生活和生产的场所 。 正因为农民家庭中老年父母仍然可以依托农村住房生产和生活 , 农村生活成本低 , 农业生产有收益 , “半工半耕”的农民家庭反而有更强的支持子女进城安居的能力 。
从第二个层面来看 , 当前中国部分农户家庭已全家进城 , 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在农村生活 。 这样的农户家庭数量不是很多 , 占到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 将来这个比例会不断提高 。 不过 , 即使农户全家进城了 , 他们一般也会保留农村宅基地 , 以防止万一进城失败时有回到农村的退路 。 又正是返乡退路让进城农民具有比较强的进取甚至冒险精神 , 他们会说 , 万一失败 , 大不了回去种田 。

古籍|贺雪峰:农村宅基地不仅仅是土地资源
文章图片

古籍|贺雪峰:农村宅基地不仅仅是土地资源
文章图片
城中村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仅有的临时避风港 。 图为深圳市某城中村 。
当前中国仍然有大约六亿农民留守村庄 , 对于留守村庄的农民来讲 , 宅基地和住房自然是他们的家 , 是生产生活必需品 , 他们正是住在自己家中 , 与土地结合起来 , 获得了劳动收益 , 实现了人生价值 。 在当前农业机械化条件下面 , 甚至老年人也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 获取农业收入 , 并因为劳动而产生仍然有用的意义感 。 房前屋后的庭院经济 , 农村自给自足的低生活成本 , 村庄熟人社会的社会支持 , 以及与大自然亲近的宁静自由生活 , 不仅对于留守老年人十分重要 , 而且吸引那些进城农民在年老时返乡居住生活 。 可以说 , 只要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 , 他们就容易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 他们就可以减少对国家养老的压力 , 甚至可以成为应对老龄化压力的重要手段 。
进城农民当然希望可以在城市安居 , 不过 , 进城农民能否在城市体面安居 , 不仅取决于农民是否勤劳 , 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运气 。 进城农民足够勤劳且运气不错时 , 进城农民在城市体面安居下来 , 成为了脱离农村的城市人 。 同时 , 总有一部分进城农民是运气不够好 , 他们难以在城市体面生活 , 他们就不得不返回农村 , 尤其当他们年老仍然无法在城市体面生活时 , 返乡就是最好的选择 。 这也是为什么进城农民一般都会保留农村宅基地的原因 。
这个意义上讲 , 农村宅基地、住房和村庄不仅仅是农民的家 , 是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场所 , 而且是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进城失败的退路 , 是他们安全感所在 。 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都是底线 , 都是为防万一的 , 因此也都是冗量 , 是保险 , 是不能市场化的也是不应效率优先的 。 这个基本保障和最后退路也是国家不允许农民失去的 。 正是农民有了退路 , 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有了基本保障 , 农村也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 中国现代化才能有出路 。

中国的城市化绝对不可能是农民进城即一去不复返的一次性城市化 , 而是农民在城乡之间不断往返 , 农民家庭青壮年劳动力首先进城 , 然后再逐步全家进城 , 进城失败的农民随时可能返乡 , 返乡之后再策划新一轮进城的过程 。 农民家庭进城并不斩断与农村的联系 。 有时候正是农民家庭缺少城市农业机会的父母留村务农 , 为农户家庭的年轻子女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进城能力 。 进城农民也可能在年老时返乡养老 。 这样的城乡往返 , 可能会持续数十年时间 , 这并非中国城市化的缺点 , 而勿宁说这是中国城市化的巨大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