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深度贫困县 , 近年来 , 河南省淅川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 创新产业扶贫思路 , 探索出了一条短、中、长相结合的绿色产业扶贫之路 , 打造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
因地制宜 , 做实短线产业 , 让群众当年“见实惠”
又是一年秋风起 , 又是一年蟹黄时 。
在淅川县马蹬镇寇楼村京源湖大闸蟹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 以大闸蟹为主的1500亩无公害淡水水产品养殖基地又迎来了大丰收 。
【淅川|河南淅川:产业扶贫长短相形 群众端起“金饭碗”】2008年 , 回乡创业的马蹬镇寇楼村村民寇元钦 , 把目光盯在家乡的一汪清泉上 , 他要用泉水养殖螃蟹 , 并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
为了不污染水质 , 他试验多年 , 历经挫折 , 最后培育出河南省规模较大的绿色养蟹基地 。 “现在 , 我们的蟹不喂饲料 , 只吃鱼虾 。 ”寇元钦说 。
目前 , 该基地年产大闸蟹11万公斤 , 合作社有1110人从事以大闸蟹为主的无公害淡水水产品养殖业和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业 , 年户均增收2万元;通过原料收购、用工、农产品流通等环节 , 间接带动周边农户350户 , 户均增收5000多元 , 辐射带动养殖基地4000多亩 , 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
能够让群众见到“实惠”的不只是大闸蟹 , 还有小小的香菇 。 在淅川县 , 许多农民通过小香菇 , 走上了致富路 。
走进马蹬镇平发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 , 一阵阵淡淡的鲜菇清香就扑鼻而来 。 在一字排开的菌袋上 , 鲜嫩的香菇长势喜人 , 工人们正忙着采菇、装车 , 忙碌而有序 。
64岁的杨新娥早上7点就来到香菇基地“上班” , 采摘香菇 。 “我家离这大棚200米 , 每天早上7点来摘香菇 , 一天能摘二三十筐呢 。 ” 杨新娥说 。
杨新娥是马蹬镇建档立卡贫困户 , 在香菇基地从事采收工作 , 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 近年来 , 马蹬镇积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 , 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带贫模式 , 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
据介绍 , 该基地占地260多亩 , 总投资2000万元 。 基地拥有标准化智能大棚6座 , 标准化香菇大棚12万平方米 , 有22名贫困群众在此务工 , 年人均收入15000元 , 通过“代种代养” , 带动36个村178户676名贫困群众入驻香菇基地 , 基本实现了全镇贫困户全覆盖 。 同时 , 该基地辐射带动周边9个乡镇58个村1212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产业 , 有力推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
突出生态高效 , 做强中线产业 , 让群众种上“摇钱树”
深秋时节 , 在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 , 沙聚忠和老伴儿乔玉良在自家的院子里一边品尝着自己收获的石榴 , 一边商量着来年如何把石榴种得更好 , 挂果更多 , 在全村的石榴评比中继续拿第一 。
“俺家3亩地流转给石榴公司 , 每亩地年租金800元 , 今年 , 俺又承包了38亩石榴园管理 , 每亩每年600元管护费 , 石榴成熟后有奖励 。 光这几项俺家今年能收入4万元 。 ”沙聚忠兴奋地说 。
沙聚忠家的变化缘于脱贫攻坚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 。 脱贫攻坚以前 , 武店村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小麦、玉米等 , 村民基本靠天吃饭 , 日子过得不太宽裕 。 沙聚忠家因孩子上大学 , 妻子患重病 , 一度窘迫到住进“炕烟棚”里 。
这两年 , 沙聚忠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心气儿也越来越高了 。 位于炕烟棚旁边的小楼是沙聚忠家的新房子 , 一层是2017年县里实施危房改造时建的 , 建房的钱都由政府补贴 , 二层是不久前他们用自己种石榴赚的钱加盖的 。
时下 , 武店村的石榴已经采摘结束 , 沙聚忠和老伴儿乔玉良每天还要来石榴地里转转 , 因为这是“希望的田野” , 丰收的希望都在这里 。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 明年的日子会比今年更好 。 ”乔玉良胸有成竹地说 。
目前 , 淅川县生态林果面积达到38.7万亩 , 其中发展软籽石榴3.5万余亩、薄壳核桃10万余亩、杏李6万余亩、大樱桃1万余亩 , 林下套种面积超过50% , 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 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
立足资源禀赋 , 做大长线产业 , 让群众端起“金饭碗”
脱贫攻坚既需要短中期产业支撑 , 又需要长期产业可持续支撑 , “不能今天脱贫、明天返贫” 。
在打造水清民富县强的新淅川过程中 , 旅游业已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 淅川坚持全域兴旅理念 , 通过统筹谋划 , 科学推进 , 以乡村旅游为抓手 , 以品牌打造、精品培育为重点 , 取得了显著成效 。 目前 , 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 , 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 , 2019年旅游业综合效益36亿元 , 成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 。
在马蹬镇石桥村 , 依水而建的丹江大观苑景区 , 因水而兴 , 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 这里除了保留水库的自然风光、自然形态外 , 更多地融入了淅川的本土文化 , 如楚始都文化 , 范蠡阁等商文化等 , 可谓风光与文化 , 一个都不能少 。
马蹬镇党委副书记梁鹏说 ,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 让马蹬镇的农家乐也火了起来 , 如今旅游公路沿线近30家农家乐 , 户年均收益近20万 。
淅川县积极实施旅游扶贫工程 , 以沿湖沿路和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为重点 , 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 出台乡村旅游扶贫实施方案 , 设立旅游发展基金 , 制定农家乐宾馆奖励扶持办法 。 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 , 旅游重点村36个 , 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 , 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 , 将贫困户嵌入旅游链条中 , 使他们受益 , 辐射带动全县500多户贫困户2300多名贫困人口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 逐梦奔跑的淅川人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 越来越坚实 。 (淅川县委宣传部 王鸿昌供稿 睢媛媛 李思豫/文)
推荐阅读
- 河南“网红早餐”,1碗4元,每天卖6大桶,外地人:不再想吃第2次
- 冬种马铃薯|冬种马铃薯亩产近6000斤 汕尾迎来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机遇
- 河南|坐标郑州!河南又多了一个博物馆!
- 植保无人机|【六枝融媒】六枝:植保无人机护航产业发展
- 河南蒸面条好吃有窍门,详细步骤教给你,好看又好吃,太香了
- 春管|支招儿|小麦如何进行春管?产业体系专家给你支招
- 无症状感染者|汴梁头条|3月12日河南省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 奶牛|让奶产业“牛”起来的“一杯奶”
- 河南伊川红薯面条 黑与白揉和的味道
- 馕产业开辟阜康百姓增收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