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掬水月在手》导演十问:我想用空镜抵达诗的本质


深焦|《掬水月在手》导演十问:我想用空镜抵达诗的本质
文章图片
喜马拉雅APP订阅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深焦DeepFocusRadio
---
《掬水月在手》
导演美学十问
受访:陈传兴导演
深焦|《掬水月在手》导演十问:我想用空镜抵达诗的本质
文章图片
Q
&
A
1.为什么以《掬水月在手》作片名?
电影名《掬水月在手》 , 一般容易联想到唐代诗人于良史的诗句“掬水月在手 , 弄花香满衣 。 ”然而 , 启发我灵感的 , 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以“掬水月在手”作为题目的诗:无事江头弄碧波 , 分明掌上见嫦娥 。 不知李谪仙人在 , 曾向江头捉得么 。
水月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喻 。 人生似水流年、飘荡而过 。 镜花水月 , 月亮是流走的 , 水月在手 , 是空的手 , 它进不来 。
叶嘉莹先生是诗词大家 , 就像“水月观音” , 让人渡过诗词的大河 , 到河的彼岸 。 电影最后可以看到观音上面戴着白冠的雪 , 那就是水月观音 , 一团白雪在它的头冠上面 , 就像盛开的花朵 , 跟一半的脸 , 形成强烈的对比 。
深焦|《掬水月在手》导演十问:我想用空镜抵达诗的本质
文章图片
Q
&
A
2.为什么以建筑作为电影的结构?
影片以叶先生老家的空间作为章节 , 一方面想透过这样的方式回到这个孕育了叶先生青春记忆种子的记忆宫殿 , 另一方面 , 海德格尔说“诗是存在的居所 。 ”由这种角度 , 我以叶先生童年居住的老宅的空间作为章节 , 从门外 , 一层一层地往里走 , 反复地由诗的居所 , 叠影到最后 , 是已不存在的北京老家回忆 。
从诗的精灵视角为序曲开始 , 每个章节的推进 , 除了空间的变化 , 也可以呼应叶先生那诗词相伴的生命历程:文学启蒙的大门;体会苦痛的脉房;师从顾随、窥见文学堂奥的内院;文学研究成果盛放的庭院;鹏飞美加、复而归国奉献教育的西厢房;终章无标题 , 灭而后空 。
深焦|《掬水月在手》导演十问:我想用空镜抵达诗的本质
文章图片
Q
&
A
3.为什么最后一个章节没有名字?
最后的章节没有名字 , 回到所谓的“无”和“空” 。 从建筑结构的角度 , 2003年叶先生北京故居拆毁 , 记忆宫殿的实体消失 。 “已是故家平毁后 , 却来万里觅原乡 。 ”叶先生的返乡就像荷马写的尤利西斯那样 , 电影结尾虽然是“空” , 但她回到草原、回到叶赫水和母源 , 隐喻了诗的源头 。
从生命历程而言 , 在父逝与丧女之后 , 叶先生已经不再被这些世俗所羁绊 , 回到了一种更为纯粹的状态 。 人一辈子 , 何必要求一种人间的仰望呢?那是一种执念 。 有了执念之后 , 很多东西你就会比较 , 你就搬了一些石头在前面 , 这样行进起来就会不顺遂 。 所以 , 就像电影最后的秦观一样 , 人本来就是这样 , 空着来 , 空着去 。
深焦|《掬水月在手》导演十问:我想用空镜抵达诗的本质
文章图片
Q
&
A
4.为什么每一章节叶先生采访前都有一段看似花絮的素材?
刚开始接触叶先生时 , 很敬畏 , 因为她到底是一个传奇人物 , 我们的年龄、经历差距那么多 。 随着拍摄的进展和时间的流动 , 我们渐渐接近这位诗词大家 , 发现她就像一个身边常见的亲近老人家 , 有时候还会闪现一点像女孩子的小动作和笑容 。
我觉得这是在拍摄整个过程里面 , 另外一个最大的收获 。 如此诗词大家 , 走过那么大的时代变化 , 经过那么多的人生高低起伏 , 她还能够返璞归真 , 只能讲难得 。 我试着透过这些拍摄现场 , 不在谈论诗词时的片刻 , 看见那位不是站在讲台上的叶先生 。 我很希望这部电影 , 不是拍一个仰之弥高的大家 , 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 更想看到是一个真实的生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