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码头”敦煌,藏着多少极致味道?( 三 )
敦煌的面 , 舌尖上的“丝绸之路”但在敦煌成为日常印记的 , 还有一种比丝绸之路这个词更源远流长的事物 , 那就是——面 。在青海喇家遗址 , 出土了4000年前由小米和高粱做成的 世界上最早的 面条, 2500年前的 小麦面条 则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 , 面这种古老风物从西北出发 , 进入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母亲庇佑下的绿洲沃土, 跨过陇东与秦岭 , 进入八百里关中平原 , 并在中原大地上天女散花 。
▲ 敦煌夜市 , 工艺品小吃一条街 。 摄影/余生吉自从石磨在汉朝时被发明 。 小麦的坚硬就变成了面的延展可塑 , 仿佛丝绸之路一般柔软多姿 , 令人遐想 , 更是成为接连世界与中国的某种网络 。 从日式拉面到西西里岛的意面 , 面成为了一座历久弥新的“欧亚大陆桥” 。
▲ 敦煌黄面制作 。摄影/余生吉而历史里的那个敦煌 , 就堪称是一座古今中西“面食博物馆” 。如果古人能从莫高窟的壁画和敦煌文书里跳将出来 , 来到今天的敦煌 , 大概会迅速适应口味——饼、馄饨、凉面、撒子……仿佛千年以降的时间 , 在这里变得不徐不疾 。
▲ 敦煌壁画里的面食非常多元 。制图/大仙工作室这其中 , 出现频率最高的明星“胡饼” , 油揉进面 , 上炉烤制 , 松软可口 , 是敦煌人最普遍的主食 , “胡”这个字 , 标明它是自西而来的旅客 , 但它更为人所知的终点 , 却在白居易的诗歌里:“胡麻饼样学京都 , 面脆油香新出炉 。”
▲ 沙葱牛肉饼 。 摄影/胡慧君今天的敦煌人仍然喜欢吃面 , 相比于那碗令游客津津乐道的驴肉黄面 , 他们更喜欢吃看起来很西北的“干粮” , 一如历史上主要的敦煌面食——“饼” 。 干粮好像是大型的饼干 , 又好像是加硬版的面包 , 但一口咬下去 , 在嘴里细嚼 , 马上就会沉浸在一份麦香中 。 干粮还有加糖的、加辣的、豆沙的、胡椒的 , 和最不容错过的沙枣口味……不过哪种奇怪的调味 , 在包容的敦煌 , 似乎都不足为奇 。
▲ 驴肉黄面 , 硬度和嚼头是关键 。摄影/花啾| 风吹面低见牛羊:敦煌的“双面”故事 |面是农耕文明的象征 , 牛羊等肉食是游牧民族的骄傲 。 而这两种风物在敦煌同样重要 。 一如敦煌在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两种面孔:对于内地 , 敦煌就像西域;对于新疆乃至广义的西域 , 敦煌又像中原 。
▲ 羊生长的基地——南泉湿地 。摄影/徐海洋羊肉粉汤, 开启敦煌人的美好一天 。 一大碗醇香透亮的羊肉汤里 , 有鲜嫩的羊肉片、白而透亮的粉条和萝卜 , 汤面上飘着翠绿的葱花香菜 , 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 除了羊肉汤还有羊杂汤 。 如果羊肉、羊杂都不能满足 , 还有羊肉合汁 , 羊肉粉汤有的它全有 , 再配上丸子、夹沙、木耳、炸豆腐条 , 绝对的羊肉粉汤plus 。 而不论哪一碗羊肉美味 , 总是少不了那个烙得焦黄的饼 。
▲ 羊肉粉汤 。摄影/花啾一碗作为正餐的敦煌焖饼 , 就带了三分新疆味, 又加入了 “空中乱撒 , 恰似雨点一般”的馎饦(bótuō)牌古代元素:羊肉、鸡肉、牛肉、驴肉 , 混入各式香料调味炖煮 , 再在上面放上擀薄的大片“面饼” , 淋上汤汁 , 盖上锅盖继续焖煮 。 最终肉质软烂入味 , 而面饼饱吸肉香和滋味 , 顿时有副喧宾夺主的架势 。
▲ 鸡肉焖饼 , 样子是不是有一点像大盘鸡?供图/敦煌宾馆在丝绸之路起点长安风行的臊子面;可溯源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馃子”;春季万物生发时的一碟榆钱饭;夏季烈日灼烤的“救星”浆水面 , 它们都活跃在敦煌人的饭桌上 。 就像丝路远不止是一张线路明确 , 方向恒定的地图 , 在敦煌这个路口 , 它拥有着无限种可能 。
敦煌风物 , 为何如此极致?敦煌的风物 , 诞生于极致 , 又在寻常中令人可亲 。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味儿呢?也许敦煌的 “形象代言人”飞天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 她/他在来到敦煌之前 , 经历的是一趟世界奇妙之旅:曾为古印度神话的天人天女 , 在佛前“天女撒花” , 藉由中亚的犍陀罗文化与希腊罗马远望 , 在丝路上与中原飞仙同游 , 最终在盛唐画师“吴带当风”的妙笔里 , 成为沉凝世间的绝世宝藏 , 中国符号 。
推荐阅读
- 我们的生活里藏着哪些消费主义洗脑话术?
- 甲壳虫|敦煌市学校体育蓬勃发展
- 汉朝戍边士兵的家书,两千年之后依旧有共鸣
- 敦煌壁画里的另类修行
- 中国青年报|针不戳!高校开敦煌壁画课?织毛线课刚上热搜…
- 百亿估值超b站 一个小盲盒里藏着什么“宝藏”
- 人间 | 退休老干部的书,主编让我藏着出
- 这个生意藏着暴富机会,印度靠它年赚中国20亿
- 进口棉花中藏着“偷渡客”
-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蕴藏着人类的最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