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困局:对生活缺乏热情,每天醒来没啥期待

打工人的困局:“我对生活缺乏热情 , 每天醒来都没什么期待”“敢上九天揽月 , 敢下五洋捉鳖 , 但却不敢迟到 , 因为迟到要扣钱 。 ”“没进电子厂之前我有梦 , 关于文学 , 关于爱情 ,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 而今我在厂里上着班 , 零件和零件碰到一起 ,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 早安 , 打工人 。 ”“今天不止是心 , 天气也好冷啊 。 早安 , 被生物钟叫醒的苦命打工人 。 ”自从“打工人”梗火了以后 , 各种有趣的打工语录也一个个冒了出来 。 而在这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段子背后 , 则是无数打工人们内心真实的纠结和痛苦 。定时做该做的事、见该见的人、说该说的话……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 , 我们努力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 却好像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与期待 。 即使过着大多数人都觉得不错的生活 , 我们的身边却总是萦绕着一股莫名的痛苦和空虚感——觉得一切都没什么意思 , 也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事实上 , 这种空虚感的本质 , 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 在于ta们没有学会“真实地存在”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研究 , 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 它讲的就是“真实地存在”对人的重要性(Authenticity in thought, experience,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篇文章 , 来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真实”地存在 , 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以一种“真实”的方式“存在”在这个人世间 。打工人困局:对生活缺乏热情,每天醒来没啥期待
01.什么叫“不够真实地存在”?我们生而为人 , 就作为“我”存在着 , 但每个人存在的状态却是不同的 。 当我们说一个人“以一种不够真实的方式存在着” , 指的是:很多时候 , ta无法真正察觉自己的的感受、情绪、情感到底是什么 , 也不能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欲望是什么 , 无法为生活找到目标和意义感 。因为ta并不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 , 因此无法基于自我觉察 , 做出清醒而坚定的行为选择 。 ta是以一种“回应外部世界”的方式开展生活 , 选择那些外部世界认为是好的行为 。而因为不同环境的标准不一样 , ta们往往为了回应不同要求而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 也是因此 , 在日常生活中 , ta可能做出一些前后矛盾、自己也难以理解和解释的行为和选择 , 并经常感觉自己像变色龙一样 , 有很多副令自己都感到困惑的面孔 。 甚至在紧密的关系中 , 也找不到真实自我的状态 。Ta可能时而过度自信、时而又过度自卑 。 在听到那些非抬举的、甚至有些负面的评价时 , ta通常很难接受 。 这些情况下 , ta可能一面很想反击对方 , 一面又难免怀疑自己 , 陷入一种无所适从、又难以摆脱的情绪 。这种状态 , 被研究者认为是“不真实地存在”的状态 。 它会给人们带来很多负面感受 。 比如:ta们可能常常被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缠绕着 , 严重情况下 , ta们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像个“活死人” , 感到无穷无尽的空虚 。那么问题来了 , 我们既没有说谎作假、又没有故意在扮演 , 为什么说这是“不够真实地存在着呢”?打工人困局:对生活缺乏热情,每天醒来没啥期待
02.什么是“真实地存在”?在研究中 , Michael H. Kernis和 Brian M. Goldman为“真实地存在”给出了如下定义:在日常的生活运作中 , 可以顺畅地基于自己的真实的核心自我展开运行 。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和行为 , 反应出这个人“真实/核心自我”的程度越高 , 我们认为ta真实存在的程度也越高 。但这种真实存在的状态 , 在商业社会中 , 并不被鼓励 。 人们被鼓励“管理”自我的呈现 , 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比真实袒露更高的回报 。 可实际上 , 心理学家认为 , 长期来看 , 真实地存在对我们的福祉更为有利 。那么 , “真实地存在” , 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在这篇文章中 , Kernis和Goldman也向读者解释了 , “真实地存在”在4个不同的层面上 , 各有其意涵:1. 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Self-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自我觉察和了解 , 指的是一个人拥有多少关于自我的知识、或者是指有多强的动机去提升关于自我的知识 。 关于自我的知识又包括动机、感受、欲望、对自身的认知(例如自身的偏好和厌恶、优点和缺点、目标和志向、性格特征和情绪状态等等) 。研究者指出 , 其实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复杂的 。 比如说 , 一个大多数时候内向的人 , 也会有ta外向的一面;大多数时候感性的人 , 也会有理性的一面 。 当这种复杂性没有被自己理解的时候 , 我们会出现困惑 。而通过自我觉察 , 我们能够形成对自己的连贯的、多面的认知和身份感 。 这样做的好处是 , 当面对不同情境的时候 , 我们能够自信、自如地调用自身的不同方面 , 来应对 。2. 处理和与评估自己相关的信息(the processing of self-relevant eva1uative information)真实地存在的第二个层面 , 是指不带偏见地 , 处理各种关于自我的“评价性信息” 。 它指的是 , 一个人能够客观认识自己 , 无论是积极面还是消极面 。 不因为情绪扭曲对自我的认知(过于夸大自我的优势、回避否定性的信息等) 。研究表明 , 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时候 , 更容易回避关于自身的负面信息 , 想听到对自身吹捧的信息 。 而在自信的情况下 , 则会更好地处理和负面相关的信息 。和自我觉察不同 , 这个层面更多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新获得”的关于自我的知识 。 研究者反复指出 , 尽管回避他人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 更多听取吹捧性的意见 , 能够在短期内帮我们回避一些痛苦 , 但从长期来看 , 这会导致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准确 。 从而做出错误的人生选择 , 或者浪费精力和努力 。3. 行为(behavior)当人们的行为 , 与自身价值、偏好、需求相符时 , ta们在这一层面上是“真实”的 。换句话说 , ta们采取行动既不是为了讨好别人 , 也不是为了获取奖励/逃避惩罚 , 而能感到自发地想要去做——这就是行为层面的“真实地存在” 。当然 , 现实中会有很多阻碍 , 行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 。 作者特别指出 , 只要在觉察的层面 , 一个人是真实地存在着 , ta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当下不真实的行为是一种策略 , 就不算违背了真实性 。4. 关系状态(relationship functioning)在这一层面上“真实地存在”的人 , 认为在亲近关系中保持开放和透明非常重要 。 Ta们想要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 , 同时 , 也想要看到“真实”的对方 。为了实现这种彼此坦诚、信任的状态 , ta们更不惧在这些关系中展露弱点 。 而在面对冲突时 , ta们也更可能选择表达真实看法 , 而不是敷衍对方以避免冲突 。研究发现 , 这种能够允许双方真实存在的关系 , 至关重要 , 影响人们长期的心理状态和幸福感 。*看到这里 , 可能很多人会想 , 这些看起来都太理想化了 。 如果工作和生活就是需要我“戴上面具”怎么办?难道只能在“真实存在”和“现实生活”里选一边吗?在研究中 , Kernis和Goldman也讨论了这一问题 。他们认为 , 在不得不选择违背真实自我的情境中 , 能否意识到自身的想法和行为之间存在冲突 , 是极为重要的 。 意识到这个冲突的人 , 在虚假行动时 , 也能够睁开一只眼睛看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也就是说 , 虽然ta们在行为和关系层面做出了策略性妥协 , 在另外两个层次却仍旧是“真实”的 。从这个角度看 , “真实存在”是具有灵活性的 , 它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迫自己一直用最纯粹的样子去面对世界 。 而是我们感到自己拥有能够表达真实的自由 , 并可以根据当下环境而自主地选择是否真实地行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