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尚福林:披上“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要坚决整治( 二 )
在金融科技探索过程中 , 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 那就是从早期电子化模拟手工(如记账、票据传输等) , 到自助化替代手工(如自助机具、网上银行等手段实现远程办理) , 再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如提供智能风控、大数据客户画像等辅助决策 , 实现全自动或半自动化的智能投顾服务等) 。 从线下到线上 , 从被动升级系统降低成本到主动创新转型创造财富 , 从学习引入国外经验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 从金融服务的自我优化到跨行业多业态融合场景 , 从供给端迈进数字化到需求端改变用户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 , 金融科技让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 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创新活力 。
与此同时 , 金融科技也使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 增加了金融体系关联性和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 , 对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形成了挑战 。 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 ,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 下面谈几点建议 。
一、坚守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 , 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 从当前首要任务看 , 重点是持续做好“六保”、“六稳”工作 , 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强化疫情防控领域金融服务、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等方面发挥科技优势 , 提高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实体经济交易成本 , 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 。 从长远发展看 ,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 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 一是在企业客户端 , 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 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 抓住产业变革机遇 , 利用科技手段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和综合化金融服务 。 以区块链等技术服务产业链、供应链 , 带动增加有效投资 , 构建实体经济顺畅运行的资金循环体系 , 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增加金融供给 。 二是在个人客户端 , 立足内循环 ,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 特别是在消费领域利用数字技术加快与各类新消费业态融合 , 释放内需潜力 。 借助互联网改进营销策略 , 改善用户体验 , 提高获客能力 , 拓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需求 。
二、拓展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
发展普惠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的落脚点 , 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 关键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融资难 , 难在信息不对称 , “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融资贵 , 贵在传统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 , 经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 要借助科技手段降低物理、时间、经营成本 , 丰富产品供给 , 优化服务模式 , 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 一是全面提升服务可得性 。 前些年 , 解决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 主要是用ATM机、POS机、小额转账电话等自助机具 。 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率不断提升 , 非接触式服务、移动支付等手段将成为成本更低、服务更便捷的主流 , 能够更好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 (前段时间 , 我调研走访了互联网民营银行 , 他们借助自身掌握的互联网社交信息、电商交易等特有大数据 , 设计了一整套有别于传统银行授信方式的智能风控模型 , 为缺少征信记录的个人客户 , 特别是小商贩、个体户提供融资授信 , 效果很明显 。 )同时 , 金融科技的普及也有助于增加普惠金融客户获得保险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的机会 , 缩小地区间金融服务不均衡状况 。 二是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 。 一方面 , 大力增加企业和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等多维度的数据信息收集力度 , 提高挖掘分析能力 。 另一方面 , 积极利用区块链易于追溯、难以篡改的技术优势 , 构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链上化 , 缓解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真实可靠性等困扰 , 破解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缺乏等问题 。 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 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可以大量节省人力 , 有效优化服务流程 , 缩短业务办理时间 。 要用好云计算等技术 , 通过后台批量化 , 高效率审批数据 , 提升机构运营效率 , 降低经营成本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金融是服务业 。 服务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领域 。 拓展金融科技应用 , 应当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坚持以人为本 , 不能本末倒置 , 舍本逐末 。 要注重用户体验 , 体现人文关怀 , 营造友好、安全的服务环境 。 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 更要符合我国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各类群体的接受度 , 为人民群众创造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数字化金融生活 。 (举个例子 , 早期推广信用卡的时候 , 国际上信用卡是不设密码的 。 在研究“银行卡管理条例”时 , 我们一开始也打算跟着国际惯例走 。 后来考虑到国情 , 我国的信用卡是设置密码的 。 实践证明 , 这对保障信用卡的资金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 )
三、突出金融属性 , 防范金融风险 , 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
金融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活动 。 无论叫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 , 始终不能忘记金融属性 , 不能违背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 , 否则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 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 。 前段时间的网络借贷、虚拟货币交易等活动 , 很多是披上了“金融科技”外衣的金融乱象 , 要坚决加以整治 。 在数字化条件下 , 金融风险防控的技术手段、重点环节都与传统金融风险有所变化 。 一是要提升技术可靠性 。 客户远程化、服务场景化、交易实时化决策是大趋势 , 交易量激增、系统负荷加大 , 对软硬件都提出更高要求 。 一方面 , 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 进一步提高系统灾备能力 , 完善网络安全的技防体系 , 消除信息技术安全漏洞隐患 。 另一方面 , 要加强软件运行、模型开发设计 , 增强稳定性 , 提高线上业务智能化水平 。 二是要关注数据标准与数据安全 。 数据是重要的商业资源和生产要素 , 随着应用场景和参与主体多样化 , 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 。 一方面 , 要统一数据标准 , 提升数据的易得性、便捷性、通用性 。 增强数据挖掘能力 , 破除数据壁垒 , 强化各行业数据资源的融合利用 。 另一方面 , 信息技术汇集了大量敏感数据 , 涉及身份、财产、账户等各个领域 。 必须做好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保护 , 防范信息过度收集、滥用和泄露等社会问题 。 三是要注重防范风险 。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更深度地参与到金融交易、风险决策、内控合规、智能分析等活动中,信息科技风险更容易引发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连锁反应 。 既要防范传统业务数字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 也要防范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金融业务的风险 。 此外 , 还要关注各类技术风险 。 四是要建设人才队伍 。 现有金融机构科技人才队伍仍需进一步强化 , 多数商业银行科技人员占比不足5% , 不同程度存在核心技术、运维管理依靠外包、受制于人等问题 。 需要加快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人才队伍 ,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
推荐阅读
- 消息资讯|华理2019届毕业生丁鹏同学荣获第三届上海市金融硕士优秀论文奖
- 数字化|监管“指路”金融数字化转型:警惕市场垄断 加强第三方合作管控
- 九驾旧闻|亲妈李小婉、干妈李少红,放弃金融专业、林申入娱乐圈20年才红
- 巴西|巴西金融市场微调今年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
- 数字|RIFT金融支付领域的赋能者,引领全球支付新模式
- 胡润|北京联通实现首都机场5G网络全覆盖;苏宁超级买手直播间即将开启;胡润研究院:高净值人群金融投资热情在疫情后提高67%
- 组合港|大湾区首个“城际组合港”启用,金融科技“ABCD”助力一体化通关
- 数字化|投实与泛钛客战略合作 共推首款服务于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数字化转型的金融科技产品
- 宗永豪|纽约亚裔易成金融诈骗目标 华裔警探吁定期查看信用
- Bank|神州数字CEO孙茳涛再创业,瞄准中小企业跨境金融服务市场 | 界面创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