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

遗诏 , 就是皇帝驾崩后所留下的诏书或者遗言 , 基本都要涉及死后的政治格局和人事安排 , 其中关于权力的归属又是重中之重 。 所以 , 历朝历代在经历朝政更迭的时候都非常重视遗诏 。 永淳二年 , 唐高宗李治于洛阳驾崩 , 临终时颁布了《大帝遗诏》 , 武则天凭借着这份遗诏获得了听政的权力 。 乾兴元年 , 宋真宗于延庆殿驾崩 , 皇后刘娥凭借着真宗的《乾兴遗诏》获得了听政的权力 。 两份遗诏内容大致相同 , 却让两个女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 跟随白羽一起了解一下 。
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
文章图片
一、武则天与刘娥的迥异之处
如果我们把武、刘二人的履历放在一起 , 就会发现许多相似的地方 。 从家庭出身来看 , 双方都出自没落的官员家庭 。 从政治经历来看 , 双方都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 。 武则天在高宗中后期便开始正式参与朝政 , 史书记载:“天下大权 , 悉归中宫 , 甚至与高宗并称“二圣” 。
刘娥则在真宗朝后期开始逐渐地干预朝政 , 甚至达到了“真宗意不能平”的程度 。 从政治手段来看 , 双方都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 。 武则天在“废王立武”事件中联合唐高宗李治 , 将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贬出京师 , 刘娥则利用丁谓、曹利用等人 , 一举将反对其干政的寇准等人彻底击败 。
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
文章图片
从听政表现来看 , 两人有“僭越”之举 , 武则天在听政期间直接废立皇帝 , 刘娥在听政期间公然接受皇帝与大臣的朝拜 , 并以帝王之礼仪拜谒太庙 。
然而 , 两人最后的走向却完全不同 。 武则天在听政七年后 , 登基称帝 , 改李唐为武周 。 刘娥尽管听政长达十一年之久 , 但却始终没有迈出称帝的最后一步 。 尽管在其听政时间段里 , 她已经成为北宋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
虽然刘娥主政时间要超过武则天 , 对朝局的影响力也超过武则天 , 而最终刘娥成为了皇太后 , 武则天却当上了女皇帝 , 那么 , 当初“遗诏”是怎么写的?
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
文章图片
《大帝遗诏》中写道:皇太子(李显)可於枢前即皇帝位 ,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 , 兼取(武后)天后进止《乾兴遗诏》:(赵祯)可于柩前即皇帝位 。 然念方在冲年 , 适临庶务 , 保兹皇绪 , 属于母仪 。 宜尊皇后为皇太后 , 淑妃为皇太妃 , 军国事权兼取皇太后处分 。
【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二、遗诏中的“听政”权
《大帝遗诏》与《乾兴遗诏》都规定武则天和刘娥有权处理“军国大事” 。 但有两个关键地方存在差异 , 一个是“不决” , 另一个则是“权兼” 。
首先是《大帝遗诏》中的“不决” 。 这两个字可以看作是对武则天听政权力的限制 , 即只有出现难以决断的军国大事时 , 武则天才可以行使听政权力 。 表面上 , 似乎规定得很明确 。 但是在实际的事务处理中 , “不决”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的 , 并且“军国大事”的范围也是很模糊的 。
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
文章图片
毕竟朝廷无小事嘛 , “军国大事”限定范围的模糊性就使得即使是很小的一件事也可能被大臣或皇上或武则天当作是“军国大事”进行处理 。 “不决”的灵活性则使得在朝政中一旦就某些问题产生争论 , 或是大臣与大臣 , 或是大臣与皇上 , 而皇上无法决断或者大臣觉得皇上决断有误 , 都可以将所涉及的问题看作是“不决”的问题 , 提交武则天决断 。
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
文章图片
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宗李显被废事件 。 公元684年 , 唐中宗李显打算立老丈人韦玄贞为侍中 , 又打算给奶奶的儿子授五品官 , 遭到大臣的反对 , 中宗气急之下说出“我以天下与韦玄贞 , 何不可!而惜侍中邪!”随后 , 裴炎将这一事件告诉武则天 。 武则天一听 , 正愁没机会呢 , 李显居然如此主动 。 紧接着 , 武则天立即召集百官于乾元殿 , 宣布皇帝罪状 , 直接把上位51天的李显废为庐陵王 , 另立李旦为皇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