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十二年|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两份遗诏看武则天与刘娥的垂帘听政( 二 )
文章图片
回过头来再看看《乾兴遗诏》 , 这里面直接规定所有的政事都由刘娥处理 , 表面上看似乎刘娥的权力更大 , 更容易称帝 , 但是这份遗诏的关键地方在于 , 它严格限制了刘娥的权力行使 。 “权兼” 。 《大帝遗诏》没有“权”这个字 , 而《乾兴遗诏》则明确地写出了“权”这个字 。 可以说 , 正是“兼”字的存在才突出了“权”字有无的重要性 。
文章图片
这样一来 , 《大帝遗诏》中的“军国大事有不决者 , 兼取天后进止”就可以被解释为凡是遇到不能决断的军国大事 , 全部由武则天来决断 。 “兼”表示“俱 , 同时”的意思时 , 这句话则可以解释后军国大事有分歧的时候 , 同时也要告知武则天 , 由她来做决断 。 无论是哪一种意思 , 武则天都是朝廷事务的最高裁决者 , 甚至可以凌驾于皇帝之上 , 直接颁布诏令 , 废立皇帝 。
三、唐、宋大臣们的态度
《大帝遗诏》与《乾兴遗诏》都提到了大臣 。 里面都是嘱咐朝中大臣要全力辅佐新皇 。 然而武则天和刘娥听政时都曾做出种种僭越的行为 , 但朝中大臣的反应则截然不同 。
武则天废黜唐中宗时 , 几乎没有大臣反对 , 甚至许多重臣都站在了武则天这一边 。 刘太后打算穿龙袍拜谒太庙 , 却遭到大臣的激烈反对 , 迫使刘太后做出让步 , 削减其服装规格 。
文章图片
武则天听政时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是唐朝宗室势力 , 而刘娥听政时所遇到的阻力则主要是文武百官 。 武则天只有在计划立武氏族人为太子时 , 才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 而刘娥则在大臣们的重重抵制下 , 穿个衣服都要被指手画脚 , 她想重用亲族关系也基本做不到 。
分析其原因 , 除了政治、社会、个人等因素外 , 遗诏也应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大帝遗诏》在提到由李显即位之后便涉及了大臣的辅佐 , 之后便是赋予天后听政权力 , 反观《乾兴遗诏》则是在规定皇太后听政之后才谈及大臣的辅佐 。 表面上看似两者只是语序有所不同 , 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 但实际上语序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了大臣的行为反应 。
文章图片
与《大帝遗诏》不同 , 《乾兴遗诏》在规定皇太后拥有听政权力之后才提及“文武列辟” , 希望他们“辅其不逮” 。 在这种语序下 , 大臣们的“辅其不逮”所辅佐的恐怕不仅是“方在冲年”的皇帝 , 还包括听政的太后 。 这无疑赋予了朝中大臣很大的权力 , 使他们足以对刘娥的种种僭越行为做出限制 。 换句话说 , 刘娥在听政期间尽管可以凭借遗诏赋予的权力罢免一些大臣 , 但是她的僭越之心却始终受到朝中大臣们的针对 , 甚至还要做出表态以使朝中大臣放心 。
文章图片
《宋史》记载刘娥听政时 , 程琳曾向刘娥进献《武后临朝图》 , 对此刘娥的反应则是直接把手里的书狠狠地扔在地上 , 并说“吾不做此祖宗事”这固然是一种“作秀” , 但是从中也看出了刘娥当时所受到的限制是远远高于武则天的 。
《大帝遗诏》几乎处处都在表示武则天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 是事实上的皇帝 。 《乾兴遗诏》则处处都在表示刘娥只是最高权力的行使者和临时拥有者 , 其身份始终是皇太后而不能成为皇帝 。
文章图片
宋太祖所定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使得士大夫官员可以毫无顾忌地上书言事 , 而武则天称帝的事例在前 , 又使得北宋士大夫们严格防范后宫干涉皇权 。 之后在刘娥听政期间 , 一旦其有僭越的行为 , 士大夫官员们便会上书劝诫 , 并时刻提醒刘娥还政于仁宗 。 因此 , 可以认为《乾兴遗诏》对刘娥的听政的限制部分是受到《大帝遗诏》与武则天的影响 。
推荐阅读
- 读史|从“都门飘瓦”说为官之德
- 一字之差,贾元春为什么喜欢薛宝钗而冷落林黛玉
- 假日最喜读史书: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都过去了,清史怎么还没出版?
- 【读史】勿骛声华忘政事
-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为何读印度历史,却没有这种感觉?
- “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 实践出真知 研学促成长 市直五校初二年级综合实践教育活动顺利闭营
- 读史小记:唐·宰相肚量
- 李白的诗经常被后人修改,只有这一首诗改得妙,一字之差意境全出
-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烫个洞,第二年发现洞还在,下令:打开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