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冰|王若冰:行走在秦岭与渭河之间

王若冰|王若冰:行走在秦岭与渭河之间
本文图片

行走在秦岭与渭河之间 , 已经成为王若冰工作的常态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次手捧《走进大秦岭》和《渭河传》 , 我总有这样的疑惑——一个生于甘肃、长于甘肃、工作于甘肃的作家 , 为何会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秦岭与渭河之间 , 倾其巨大精力抒写秦岭与渭河?
初秋的一天 , 在甘肃天水 , 我在直面王若冰时寻找答案 。
王若冰不像我想象中的高大与健硕 , 但是他身上所散发出的浓浓的诗人气质与淳朴直爽与我的想象完全契合 。 不矫揉造作 , 不炫耀卖弄 , 是与王若冰交谈时从他身上能够明显感知的 。 他如一块石头 , 坚忍却又深刻着风雨的印痕 。 只有靠着这样的坚忍 , 他才能于烈日与风雨中踽踽独行 。 只因有着这深刻的印痕 , 他的文章才能打动心魄 。
从未停止的脚步
16年来 , 王若冰行走在秦岭和渭河之间的脚步从未停止 。 而当初的开端 , 却极其偶然 。
2004年5月的一天 , 王若冰在兰州参加第二届甘肃诗会 , 《人民文学》杂志社一位老师问他:你生活在秦岭 , 何不写一本关于秦岭的书?这随意的一问 , 却如同开闸之水 , 疏通了王若冰淤塞多年的认知之路;如同航行之灯 , 指明了他探寻多年的创作方向 。 从此 , 如同北京之于老舍 , 呼兰河之于萧红 , 白鹿原之于陈忠实 , 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 , 秦岭成了王若冰的创作根据地 。
2004年7月3日 , 王若冰从天水出发进入大秦岭 , 一直走到伏牛山 , 完成了对东西绵延1600公里秦岭山脉的文化考察 。 第一趟走完以后 , 他就迷上了秦岭 , 爱上了秦岭 。
在进入秦岭之前 , 王若冰对自己行走之后写作的作品取好的名字是《秦岭批判》 。 在过去他的认识里 , 秦岭山大沟深 , 文化落后 , 思想闭塞 , 但行走中秦岭深处优美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了他 , 更重要的是进入秦岭后他才发现 , 埋藏在秦岭山区里的丰富历史文化遗迹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 特别是秦岭山区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勾起了他童年的记忆 。
王若冰调整了考察思路 , 边走边查资料 , 沉迷于秦岭绮丽迷人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中 , 发现了一座与大家印象中不一样的秦岭 。 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秦岭 , 在接下来的写作和生活中 , 秦岭成为他的参照体和写作对象 , 每年 , 一旦有时间、有机会 , 他就往秦岭里跑 。
【王若冰|王若冰:行走在秦岭与渭河之间】2011年8月17日 , 王若冰又开始了他期待已久的渭河之行 。 为了整体呈现渭河古老博大的历史文化精神 , 他跑遍了甘肃、陕西、宁夏三省区 , 包括十数条支流流经的渭河广大区域 。 他查阅了渭河沿途各县区的志书 , 走访了还遗留着渭河古老情感经历的村镇古道、历史遗迹 , 并从多达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里 , 寻觅渭河留在中国历史中的古老回声 。 他经常在渭河两岸有方向却无目的地独行 , 静静地思考 。
秦岭与渭河给予了王若冰丰厚的回报 。 16年中 , 他写作了《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仰望太白山》《渭河传》等几部著作 , 每部著作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 这些作品 , 让王若冰完成了从一个诗人、文学评论家到散文作家、文化学者的蜕变 , 成为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坚持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作品为山川立传的作家 。
自然的沉醉
每个人一生都在路上 , 行走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 , 只不过每个人行走的方式各自不同罢了 。 喜欢在山水间行走的人 , 必然是对自然山水有着深切的迷恋 , 他们的行走甚至可以说是为了寻求自然界与自己心灵之间的参照物或者是呼应之物 。
行走在秦岭与渭河之间 , 让王若冰的思想、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写作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他迷恋秦岭、沉迷渭河 , 更迷恋秦岭山区和渭河两岸悠闲的生活以及老百姓处事不惊的生活态度 。
2014年秋季的一个雨天 , 王若冰独自驱车于茫茫群山间 , 公路两边的茶园仍然是一片墨绿色 。 潇潇秋雨里 , 人们无悲无喜、悠闲自得地干着自己的活儿 , 袅袅炊烟从丛林、山坡静静升起 , 那种自然状态让他沉醉 。
一个山间小镇正好逢集 , 人很多 。 王若冰看见小摊贩在自家门口卖肉 , 临街的一个架子上挂着一些腊肉和新鲜的猪肉 , 但却不见卖主 。 街上挤满了从山上下来的妇女、老人 , 有的挑的担子里就放着一把山野菜或者是几个橘子 , 他们或在街上转悠 , 或在路边蹲着 , 好像根本不是为了做买卖、做生意 , 而仅仅是为了在山里能聚会、相见 , 给自己一个上街赶场的理由而已 。
长期生活在大自然怀抱里的这些人对生活的理解更透彻、更真实 。 16年来 , 王若冰经常在山水之间行走 , 由于受到这些人的感染 , 他的性格也变得柔和很多 , 他的写作天地也更辽阔了 。 有行走过的自然山水为背景 , 每每进入写作状态时 , 行走过的山和水都会骤然间呈现在他的面前 , 需要表达呈现的画面也就出来了 。
作为旅行者、旅游者、生活者 , 经常行走在大自然 , 王若冰获得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提升 。 对他来说 , 持续16年的行走过程 , 也是他从自然山水以及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精神中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 。
每当工作烦躁时 , 王若冰就一个人坐着长途汽车去秦岭山区的小县城、小镇里住下 , 看周围的青山绿水 , 品当地小吃 , 体会秦岭山区老百姓闲适的生活 , 解脱释放自己 。
为山河立传
后来 , 王若冰又参与了《大秦岭》纪录片的撰稿 , 这把他自然而然地带到旅游界 。 纪录片《大秦岭》2010年元旦播出 , 掀起了秦岭山水自然旅游热潮 , 并持续到现在 。 “后来我才恍然大悟 , 我也做了一件旅游界感兴趣的事 。 ”王若冰说 。
王若冰做过调查 , 《走进大秦岭》最多的购买者不是文学爱好者 , 而是驴友 。 王若冰把秦岭从西到东、由北而南走过 , 《走进大秦岭》全面地反映了秦岭人文地理、历史文化 , 很多驴友将这本书买来当向导 。
王若冰认为 , 以前游客到陕西 , 是为了看兵马俑、大雁塔 , 但这几年 , 外地人来陕西 , 其中有不少想去看看山水 。 现在 , 游客兴趣决定旅游市场走向 , 如何适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旅游市场 ,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走进大秦岭》《渭河传》出版后 , 王若冰给自己确定了“为山河立传”的写作方向 , 他写山写水、写山水文化也无意识地参与到了旅游业的变革中 。 “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能给正在蓬勃兴起的山水自然游、休闲度假游尽一份力 。 ”王若冰说 。 (采访人员 张斌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