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其实过的没那么容易( 二 )


楼里的评论大多都是惊呼状 。 不禁让人感叹上海土著对国内其他区域理解之片面 , 还以为外地都是蛮荒时代 。年轻人在职业发展上也是反射弧慢一拍 , 进入外企依然是大多数人 , 甚至是高学历人才憧憬的目标 。 这与父辈们辉煌的外企时代关联很大 , 年轻人心目中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穿上体面的职业装 , 出入高档写字楼 , 一路升职加薪 。但实际情况是 , 工作三五年拿着四位数工资的也不在少数 。国企、外企近十年就是一个阵痛期甚至衰退期 , 腾讯、阿里这些互联网巨头又在别处起家 , 在这些公司里能见到全国各地的人 , 就是听不见一句上海话 。朝九晚五打打工就能过上好日子的好事已经没有了 , 在这个凭本事吃饭的时代 , 我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5但 , 回头一想 , 上海土著向上的潜力又是很大的 , 有时候只是我们不敢想而已 。来上海打拼的人 , 没有退路 , 想在这里扎根 , 只得小心前行 , 不容许失败 。而土著至少家里有房 , 试错成本要比新上海人小很多 , 更应该去尝试着追逐风口 , 而不是循规蹈矩 。拿我自己举例 , 之前在一家500强大单位工作 , 每天西装革履出入陆家嘴摩天楼 , 说出去也倍有面子 。 但进去呆了一段时间就深知竞争格局之险恶——公司二代多、领导流动性低、工作内容毫无技术含量 , 就是新时代的流水线 , 我一没有背景 , 二不会溜须拍马 , 留着干嘛呢?遂顶着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跳到小型创业公司 , 一年不到时间工资翻了3倍 。一年前 , 我在猎聘APP小心翼翼地填下了“期望薪资10K” , 一旦有企业HR来询问意向都欣喜不已 。 一年后 , base没有30K邀约我都直接无视 。现在回想起来也好笑 , 给自己设限 , 认为自己“在这个年龄段 , 只配拿这点工资”的想法真是荒唐 。我们最好不要抱着“未富先稳”的心态 , 企图在一个地方一辈子做一些伪工作 , 获得虚假的安全感 。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最安全的 。我认为有以下三条适合当下的个人发展路径 。一是进入这个时代真正的顶企业博一把 , 腾讯、阿里、华为这种 , 它们像21世纪初的外企一样 , 给的出数倍于普通工作的价钱 。二是找个时薪高又没有裁员风险的单位 , 比如公务员 , 在大量的闲暇时间积极拓展副业 , 等于是给自己买一份看涨期权 。第三条路径适合有一技之长的人 , 可以尝试在自媒体上建立个人IP , 博一把说不定就发财了 , 全力以赴一把 , 可以站得更高 。 没成功 , 最多也就是损失一点时间成本 。美团的老板王兴还是学生的时候 , 父亲已经是福建的水泥大王 , 他抱着空杯的心态 , 才会屡败屡战 , 美团之前创业失败六次 。我们不妨也保持空杯心态 , 天马行空出去闯个一两次 , 把房本作为安全垫 , 而不是功劳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