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眸|打造破次元纪录片,《此画怎讲》新解国风故事( 三 )


毒眸|打造破次元纪录片,《此画怎讲》新解国风故事
本文插图

《唐人宫乐图》剧照
节目组还邀请了博物馆级的装束复原团队和曾获白玉兰最佳美术奖的道具团队 , 力求妆发、服饰等的复刻贴近史实 。
《步辇图》中的仪仗扇 , 采用木质长柄很难如同画中一般笔直 , 道具组就选用了钢管制作 , 再刷出木质的效果 , 最终整个扇子重达40斤 。 吴紫鹃透露 , 复原过程中“无据可考”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 《果亲王允礼像》等清代服饰相关的史料记载较少 , 光是研究衣服的款式、质地等细节 , 就花费了一两个月 。
这种保持专业底色的新形式 , 让《此画怎讲》更具有寓教于乐的价值 , 所以在其上线之后 , 收获了不少文史博主的关注和“自来水” 。
434万粉丝的知名历史博主“洛梅笙” , 对《明代帝后半身像》中冠子的复原效果给予了肯定;“微博历史”“甘肃博物馆”等官方账号使用纪录片中的剧情点开展话题讨论;在官方微博和短视频平台的账号评论中 ,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 , 在课上受到了老师对《此画怎讲》的推荐 。
毒眸|打造破次元纪录片,《此画怎讲》新解国风故事
本文插图

并且毒眸认为 , 在守住“真实”的基础上 , 《此画怎讲》的“新解”其实更为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于2019年发布的《Z世代圈层消费大报告》中 , 在对Z世代圈层消费展望时明确提出 , 二次元与三次元间的内容共创产物 , 是打破次元壁的“穿墙术” 。 而《此画怎讲》让古画中的人物“活”过来 , 并借“古人之口” , 言“今人之语” , 正是顺应了Z世代对二次元与三次元结合的内容产物的青睐 。
另一个贴近年轻观众的特征 , 是大幅缩短的时长 。 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 , 2019年短视频的时长爆发式增长 , 月人均使用时长超过22小时 , 同比上涨8.6% 。 在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习惯成为风潮的当下 , 《此画怎讲》抛弃了动辄4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形式 , 将内容缩短至5分钟左右 , 让年轻人在吃泡面、乘地铁的时间里 , 就能简单地刷完一集 , 用知识填充了碎片化的时间 。
此前腾讯视频播出的《早餐中国》第一、第二季 , 也采用了每集5分钟左右的形式 , 两季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曾在《早餐中国》播出后评价:“《早餐中国》能够在美食题材红海中脱颖而出 ,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呈现方式:每集只有五分钟 , 契合了当下碎片化的传播环境 , 在表达上也融入了互联网文化的参与式、民间化创新手法 。 ”
毒眸|打造破次元纪录片,《此画怎讲》新解国风故事
本文插图

对于腾讯视频而言 , 推动纪录片与综艺、与脱口秀等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和联动 , 也是在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 。 平台相关数据显示 , 《此画怎讲》18-24岁年龄段的用户占比 , 比纪录片频道和平台大盘用户分别高出了7%与4%以上——这种纪录片的“跨界联动” , 无疑已经收获了一定成效 。
在此基础上 , 《此画怎讲》团队已经在思考节目的“售后” , 包括在第二季中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 比如《雍正行乐图》等有神龙飞涧这样需要虚拟实现的场景的古画 , 甚至是《清明上河图》这样场景宏大复杂的画作 。 此外 , 线下展览、周边开发等文创领域的联动 , 也已经纳入了节目组的考虑蓝图 。
毒眸|打造破次元纪录片,《此画怎讲》新解国风故事
本文插图

“如果能形成一个IP , 持续扩大它的影响力 , 带动‘自来水’用户们学习艺术、历史的兴趣 , 何乐而不为呢?”朱乐贤如此展望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