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造假|选刊投稿发表一条龙 论文中介为何风生水起?( 二 )


“题目可以您自己定,也可以我们安排老师给您拟定,根据您的方向写作 。我们合作的老师多是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和博硕士精英,专业代写经验丰富 。”张莹跟此前辛科的“套路”一致:公司都正规,团队都是大牛,经验都很丰富 。
论文代写代投,违法吗?张莹坦言:“打的是擦边球 。”辛科反问:“要是违法的话,我们能干这么久?”
B、“省时省力”有人花10万买两篇论文
前两年,为帮助在某985高校读博士的前女友,刘洋(化名)决定帮她买论文 。
他知道,这个市场“水深” 。稳妥起见,刘洋找到大学时交好的老师,请他推荐论文代写代投中介 。
“核心期刊的主要客群还是在学校 。通常,老师要评职称,没时间写论文,就会买卖论文 。一些老师已深谙其道 。”刘洋向采访人员分析 。
果然,熟人推荐的中介“靠谱” 。刘洋和中介在微信上聊了几个回合,很快谈妥,交了2万块定金 。“收到初稿,修改,然后又收到了回执和录用证明,整个过程挺顺利 。”
刘洋买了两篇论文,都是以金融为主题,每篇不超过4000字 。一篇北大核心,一篇南大核心,代写代投机构还送了一本书的副主编署名 。
这一切,花了刘洋10万元 。刘洋自己并没有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对科研诚信,他表现出的态度是无所谓 。“花钱买论文,对一些人来说算是省时省力 。你自己真心要做研究,文章写得也特别好,那是不愁 。要是完成不了,无法毕业,或是职称晋升有阻碍,买论文还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他也知道,找枪手肯定不道德,但“违法不违法我不知道” 。
其实,期刊编辑在工作中,也在和代写代投机构“斗智斗勇” 。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刘清海曾撰文称,在目前国内论文造假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科技期刊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心血用于防范学术不端文献的发表 。
刘清海总结了代写代投论文的几个特点:一般来说,论文作者数量较少;采编系统中所留作者信息量少;采编系统中只留手机,手机号码所在地与作者单位所在地不符 。具体到论文本身来说,学术不端文献检测能通过,但显示“可能已经提前检测” 。刘清海分析,应该是代写代投机构熟悉编辑部运作规律,因此,提前通过特殊途径查重,剔除或修改重复文字后才投的稿 。
C、专家建议将论文代写代投行为入罪
“这件事,说白了就是有需求就有市场 。而且,需求长期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印波向采访人员感慨,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又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稀缺性 。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 。
据媒体报道,2017年中国科协相关领导曾公开表示,要共同商请中央网信办、国家工商总局开展清网行动,打击代写代投论文“黑中介” 。但到目前,此事未见后续进展报道 。相关部门内部人士透露,对这类中介机构,确实缺乏有效监管,也缺乏监管的有力依据 。
印波指出,在法律法规和国家管理层面,对买卖论文的社会中介组织、网站和个人,均只有概括性地规定由主管单位处理 。其实,论文代写代投事件的处罚主体,往往还只是购买、代写的“体制内”主体——像学校的学生、老师、科研人员等,对于外部的经营者——尤其是第三方中介机构,依旧缺乏足够的规制手段 。
对于论文买卖协议本身的合法性,从过往判例来看,只要论文卖出方依照合同约定向购买方提供了论文代写、代投服务,法院往往对此持较为宽松的态度,认定协议有效 。只有在涉及职称论文代写代投个别情况下,法院才认为该协议违反公序良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认定合同无效 。“再说,一般情况下,只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又会去告发中介机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