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刘宁:北大中文系给我的古典学术教育( 二 )
文章图片
《离骚纂义》
文献专业的课程 , 又一个突出的特点 , 是注重“学术史”而极少“概论”式的平面叙述 , “辨章学术 , 考镜源流”的原则贯穿在几乎所有课程的学习之中 。 从大的方面来讲 , 我们一入校即被要求认真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并要求将此书常备左右 , 要将《提要》所勾勒的古典学术地图了然于胸 。 大二高路明先生讲授的目录学课程 , 更以古典目录学的博大体系 , 丰富了我们对传统文献的理解 。 大三孙钦善先生的“中国古文献学史”则以通贯翔实的内容 , 为我们勾画了中国古典学术史的基本框架 。 在其他的课程上 , 从学术史入手理解相关的学术问题 , 也成为一个基本的学习理路 , 例如《诗经》选读 , 就从诗经学史进入 , 体会汉、宋、清人诗经学的不同特点 。 对《论语》《孟子》《周易》《楚辞》《孙子兵法》《淮南子》的学习 , 亦无不如此 。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 是高路明老师讲授的《楚辞》选读 , 她依据游国恩先生主持编纂的《楚辞长编》中的《离骚纂义》进行讲授 , 《纂义》网罗了前人对《楚辞》的注释 , 从汉至清 , 学术的变化、阐释的转型 , 一目了然 , 而其中的问题也引发我们浓厚的思考兴趣 。 上课时 , 老师或同学逐条阅读和分析前人的注释 。 那是一个春季的学期 , 窗外是蓬勃的校园 , 屋内是埋首故纸的师生 , 读书的形式很枯燥 , 但书中的兴味却引人入胜 。 这也许就是古文献专业典型的读书环境吧 , 每一个观点的提出 , 都有一点顿挫 , 要回到文本 , 回到历史阐释的长河里去 , 但一旦从顿挫中生发 , 那种精彩 , 真是久久难以忘怀 。 我一直记得倪其心先生讲校勘学 , 倪先生精研六朝文学 , 为人有六朝名士的洒脱 , 在校勘学上也有精湛的研究 , 他的《校勘学大纲》是目前最好的校勘学教材 。 记得他讲授戴震、王念孙的校勘 , 驳正成说 , 层层考辨 , 那细密的过程 , 仿佛武陵人在极狭的山洞中穿行 , 而一旦豁然开朗 , 又自有千家红树的震撼 。 经过四年的学习 , 从学术史出发思考历史问题 , 似乎内化为我们的一种自觉 , 我们懂得了自己面对经典的发言 , 其实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环 , 而真正的创造性 , 当然要经过对历史长河的沉潜 , 而非漠视 。
文章图片
《十三经注疏》
文献专业十分强调核心经典在学术史中的地位 。 我们刚进校时 , 专业就发给每人一套中华书局影印版的《十三经注疏》 , 规定这套书在大学四年间一直归我们使用 , 毕业时归还 。 四年间 , 这套书成为许多课程的重要参考书 , 而对于那密密麻麻的注疏 , 我们也从最初的一头雾水 , 变成可以比较流畅地句读 。 毕业的时候 , 专业借给我们的书要归还了 , 但很多同学又自己购买了一套 。 记得八十年代 , 学术风气十分活跃 , 但专业始终强调以十三经为代表的核心文献在古典学术中的重要意义 。 经学文献也成为学术史学习中最受关注的对象 , 许多经学史上的问题 , 也在学术史的框架下得到讨论 。 例如经学史上的汉宋之争、清代经学的新变 , 这些已经是我们在文献学史和专书选读课上 , 耳熟能详的问题 。
古文献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 , 在我们读书时 , 当然未能深刻体会其妙处 。 但随着自己走上工作岗位 , 看到古典学术传统之凋零 , 大学对古典教育的忽视 , 特别是近些年国学热中对国学该如何与现代学术体制融合的种种争论之后 , 就越发感到 , 前辈学人在设计古典文献专业课程上所展现的创造力 。 很多人感慨经学传统在当代中国的中坠 , 其实 , 古文献专业在学术史的框架中 , 就积极地继承了经学所包含的学术传统 。 今天 , 古典教育、通识教育、经典阅读 , 都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 人们也把目光投向域外的古典学传统 , 但如何让中国的古典学术与现代学科体制融合 , 并不是照搬西方古典学所可办到 。 从1959年到现在 , 文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古典教育传统 , 在风云变幻的时事中 , 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 这其中所包含的通古今之变的智慧 , 很值得思考和体会 。
文献专业的课大多是师生一起“读”出来的 , 而不是学生单纯听概论“听”出来的 , 当一条一条地读学术史文献后 , 我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 不是一两个观点 , 而是一种切实的理解 , 也因此可以形成自己创造性的思考 。 本科四年 , 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泡在古书里 , 阅读古典文本的能力、整理古籍的素养和学术史的自觉 , 是这四年最大的收获 。 在此基础上 , 对文学史、汉语史、中国通史等课程的学习 , 则开阔了视野 。 但古典文献的学习始终是主干 。 林庚先生说 , 学习不能贪多务得 , 而是要“感受一通 , 一通百通” 。 四年的大学时光是有限的 , 文献专业既让学生认识到古典世界的博大丰富 , 也切实地指示进入这一世界的津梁 , 期望他们能由此“一通”以至“百通” 。
推荐阅读
- 北大荒 杨延斌 知青|「“情系北大荒”征文」杨延斌:知青的后影响力
- 新生|30名国际新生 入学西北大学
- 月英聊聊娱乐|86岁相声名家唐杰忠 盛赞姜昆创作力旺盛 结果被北大教授光速打脸
- 报告|2020中国综合类大学学术排名,扬州大学、河北大学雄霸第1
- 问鼎|2020中国非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200强,昆明理工大学、河北大学雄居第一
- 最热文|李秀妍:中文系毕业的美女作家,凭《秘密森林》跻身韩国一线编剧
- 刘宁成|这个“猛男幼师”火了!他说:刚开始有些害羞,如今我是“超人老师”
- 知青 王玮 北大荒|【“情系北大荒”征文】王玮:九连拾零
- 观察者网独家视频|又阅兵了?不,这是北大荒秋收
- 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