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_原题为 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雷喜宁
第749期
年轻的时候 , 很喜欢路遥先生的小说《人生》 , 一卷在手 , 目不转睛 , 读了许多遍 。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 印象十分深刻:“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 ,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 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 ”
【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那时候 , 对小说主人公高加林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 从他的身上能够读到自己的影子 。 我们都是农村娃 , 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奋力改变命运安排的冲动 , 只是结局不大一样 。 年轻的高加林经过一番挣扎 , 不敌社会的风雨 , 最后回到了起步的山村 。 我比他幸运 , 一路从大队小学、公社中学、县城高中 , 走到了首都北京 , 走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 毕业后留在了京城 , 工作、生活、娶妻、生子 , 至今已度过了平稳、顺遂的大半生 。
改变这一切的 , 就在于人生中最紧要的一步:高考!
在青春时期 , 我这一代人赶上了中国历史扭转航向的时刻 , 赶上了关闭10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的机会 。 1977年是“WG”后高考元年 , 我因划片招生进入宁国县河沥中学读高一 。 这一年传来港口镇知青陈祥明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喜讯 。 1978年夏的高考 , 河沥中学几位学生被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录取 , 引起不小的轰动 。 这些前行的佼佼者让我羡慕 , 也给我激励 。 1979年高考政策调整 , 考生的主体由前两届的社会青年转变为应届高中毕业生 , 刚刚17周岁的我恰逢其时 。
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文章图片

记得很清楚 , 这一年高考日是7月7、8、9日三天 , 这个日子也成为此后二十多年高考的标准时间 。 那几天里 , 我和全县的考生一样 , 顶着盛夏炎热 , 在考场挥汗如雨迎战考题 。 如今的高考 , 场面很壮观 , 考场标语高悬 , 警察严阵以待 , 周边挤满了一脸期待和焦虑的家长 。 当年的高考则简单多了 , 很少有家长接送 , 也没有警察叔叔站岗值勤 。 考生像平常上课一样 , 到时来到时走 。
我所在的考场是位于城里的一所幼儿园 , 桌子低 , 板凳矮 , 大家好像趴在地上写字一样 , 一场下来 , 腰酸腿麻 。 由于全神贯注做题 , 考试当中倒是没什么感觉 。 这里离河沥中学比较远 , 中午也没有人送水送饭 , 家在附近的考生回家吃饭 , 家远的农村考生回不去学校 , 大多在附近的餐馆买饭吃 , 囊中羞涩的我 , 几顿都是买个大馍充饥 。
三天很快过去 , 随着最后一门政治考试结束 , 我走出考场 , 正午的阳光明亮耀眼 , 洒在我略显疲惫的身上 , 也照进了我的心里 。 我感觉几场下来考得还行 , 不由得长长松了一口气 。 在路遥先生的笔下 , 高加林高考失利 , 而我得到了命运的眷顾 。 后来得知 , 1979年 , 全国有468万青少年走进考场 , 录取约28万 , 录取率不足6% 。 我成为这6%当中幸运的一份子 , 迈出了转变生活轨迹的紧要的一步 。
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文章图片

可以说 , 这紧要的一步 , 踏上了时代前进的节奏 。 在北大求学的7年 , 我从一个懵懂的乡下少年 , 完成了人格、学识的蜕变 , 为后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 在这里 , 我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 如饥似渴地读书 , 专业知识之外 , 还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 , 部分弥补了中小学阶段无书可读的缺憾 。 在这里 , 我遇到了许多过去在报纸上见过广播里听过的名家大师 , 他们讲课 , 答疑 , 引导我进入学问的海洋 。 在这里 , 我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见多识广的学友 , 他们入学前是军人、教师、知青、工人 , 甚至是干部 , 年龄差距有十岁之多 , 从他们身上 , 我懂得了什么是正直、稳重、成熟、豁达 。 在这里 , 我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经济变革在校园激起的阵阵波涛 , 认真思索未来的人生道路和志向 。
“年年岁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同 。 ”当年的高考 , 过去整整四十年了 。 四十年间 , 国家的面貌 , 个人的命运 , 可谓沧海桑田 。 我今天拥有的生活和一切 , 首先要归因于时代赐予的机遇 。 但在时代的大潮中 , 若没有许多亲人、朋友和师长们的一路扶持帮助 , 机遇也完全可能丧失 。 这许多的人和事 , 点点滴滴 , 依然历历在目 , 难以忘怀 。
我的出生地是个叫落果树(也称“六棵树”)的偏僻小山冲 , 三面环山 , 南高北低 , 虽然山清水秀 , 交通却十分不便 , 物资进出全靠翻山越岭肩扛手提 , 百姓的生活普遍艰辛 。 我家人口多 , 积蓄少 , 困难更甚 。 父亲一辈兄弟三人 , 加上爷爷奶奶孩子老少13口 , 共有一幢三间旧屋 , 拥挤不堪 。 身为长兄的父亲 , 为改变现状 , 也为三弟婚姻创造条件 , 咬紧牙关 , 在我小学入学的那一年 , 盖了三间新房 , 结果陷入债务缠身境地 。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 , 父亲忍痛让小学未毕业的大儿子退学回家放牛挣工分还债 , 而让年少的我继续上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