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二 )


我幼年多病 , 体质较弱 。 但凡需要体力的事情 , 总比同伴差一截;而需要技巧性的活动 , 往往能够胜一筹 , 尤其是对书本有天然的喜好 。 那时家里仅有的书本是毛选四卷和零星的忆苦思甜材料 , 大我几岁的哥哥有时会带回些连环画 , 这些我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 这个优点父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 再苦再累再难 , 也没有像村里其他一些父母家长那样 , 让我中途辍学 。 父母和哥哥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 给了我读书的机会 , 让我一直读到高中 。 终于有一天 , 时代转折 , 高考降临 。
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文章图片

那是8月中旬的一天 , 我从学校拿回大学录取通知书 , 交给父母 , 我说我要去北京读书了 , 他们满脸惊讶 , 旋即露出欣慰的笑容 ,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母亲不识字 , 连连问道:“真的吗?真的吗?”我指着信封上落款的“北京大学”四个红色大字 , 念给她听 。 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 , 也含着笑轻轻点头 。 随后一家人着手为我上学做准备 。 家里没有存款 , 就卖了一头猪 , 添了一件的卡外衣 , 一件的确良衬衣 , 一双球鞋、一床新棉被 。 我是第一个穿上时髦的的卡和的确良面料衣服的家庭成员 。 为了筹集路费和入学通知书上要求的全国粮票 , 父亲装了几麻袋粮食 , 一趟又一趟挑到山外的公路旁 , 用板车拉到城里粮站卖掉换来钱和粮票 。 一路颠簸 , 一路汗水 , 父亲衣衫湿透的背影 , 至今犹在眼前浮现 。
母亲早年失去双亲 , 十几岁就来到了婆家 , 心地善良、心灵手巧 。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 , 家门前常常有来自皖北打着连响的乞丐 , 母亲每一回都要送上一碗饭 , 哪怕家人不够吃也不忍拒绝 。 母亲会纺线、会织布 , 纳鞋底、做布鞋也是一把好手 。 为了远行读书的儿子 , 白天忙着农活的母亲在昏黄的灯下一针一线精心做了两双厚实的布鞋 , 这鞋伴随我度过了大学时光 , 我穿着它们 , 在教室听课 , 到图书馆读书 , 围着波光粼粼的未名湖散步思考 。 鞋印留在了北大的校园里 , 也印在了我的心坎上 。
在这里还要提及大姑妈家的张华金大表哥 。 高考前 , 老师建议学生带上手表掌握时间 。 那个年代 , 手表在农村是个稀罕物 。 临考前几天 , 父亲出面向几位乡邻和亲戚借 , 均遭到了婉拒 。 最后找到了做过矿工的张华金表哥 , 听说我高考要用 , 他慷慨地把平常十分爱惜的手表拿了出来 。 我带着这块表上了考场 , 比较好地把握住了考试的节奏 。 几十年过去了 , 困难之际大表哥伸出的援助之手 , 依然鲜活地呈现在我的记忆里 。 回顾高考往事 , 我要感谢我的双亲、兄长和急难之时给予帮助的亲人们 。
在求学的每一个阶段 , 我都遇到了许多相知相助的同学 。 高中时不能不提的至少有四位 , 其中三位是同村的小伙伴 , 李世奎、唐翠林和王德钊 。当年 , 我的家离河沥中学三十里 , 没有自行车 , 又没有余钱搭公交车 , 交通工具就靠两条腿 。 农村的学生大部分住校 , 一周回一趟家 , 平时在校都是腌菜就白饭 。 有时是为了帮衬农活 , 有时要上山打柴卖往水东镇换取零钱充作学校食堂伙食加工费 , 有时就是想在家多蹭一顿热菜热饭 , 我总是滞留到周日夜里动身去学校 。 正是这三位同村的学友陪伴着我走过了许许多多披星戴月的夜晚 。无论是明月高挂 , 还是风雨交加;无论是秋高气爽 , 还是寒风刺骨 , 他们几乎每一个周日深夜三点左右来到我家 , 叫醒我一起结伴而行 , 在沉沉夜幕中紧走慢赶 , 赶到河沥中学上周一的早自习课 。 夏天一身汗 , 冬天一头霜 。去年一张云南“冰花男孩”的照片在网上流传 , 看着照片 , 我仿佛就看见了四十多年前秋冬霜降季节皖南山区上学路上我自己的形象 。 如今回头想一想 , 真要感谢这几位同乡同学 , 如果没有他们的陪伴 , 近三年的时间里 , 我孤身一人如何走过那些漫漫长夜 , 如何走过那条通向高考考场的崎岖坎坷的路 。
故事传记|北大雷喜宁:难忘1979年高考的那些人和事
文章图片

还有一位吴敏同学 , 是城里人 , 一副白面书生模样 , 写得一手好字 。 那时候城里的许多孩子优越感强 , 往往看不起农村学生 , 吴敏和他们不一样 。 我俩入学后就同班 , 很投缘 。 他常常在放学后带我去他河沥溪的家玩 , 他的父亲温文尔雅 , 母亲开朗热情 。 这是我毕生第一次走进一个城市孩子的家 。 他家里有一个阁楼 , 上面有一些书刊杂志 , 我俩常常在阁楼上说话、看书、翻阅杂志 。 这一方小天地 , 成了我的第二课堂 , 那些书刊开阔了我的眼界 , 丰富了我的大脑 。 后来我们同一年考上大学 , 假期里我从乡下返校 , 他家常常是中转站 , 管吃管喝管住 。 如今回想起吴敏的谦和、诚实、平等待人的胸怀 , 吴叔吴婶的平易好客 , 还有那些翻阅过的图书杂志 , 心中依然充满融融的暖意 。
“新竹高于旧竹枝 , 全凭老干为扶持 。 ”在成长的道路上 , 我幸运地遇到了许多好老师 , 小学时的施家旺、孙又林、崔国炳、熊义才老师 , 初中的徐薇华、石春阳、易战难、廖春明老师 , 高中的尹崇之、李世藩、程秋桂、管金根、刘有朋、冯金周、朱松龄老师 , 等等 , 他们像辛勤的园丁一样 , 为我修枝剪叶 , 鼓励、鞭策、扶持我走正道 , 求上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