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王玮 北大荒|【“情系北大荒”征文】王玮:九连拾零


知青 王玮 北大荒|【“情系北大荒”征文】王玮:九连拾零
文章图片
作者简介:王玮 , 男 , 1953年出生 , 牡丹江市人 , 上世纪1970一1978年曾为青龙山农场知青 , 退休前曾在牡丹江市某部门任职 。 爱好文学 , 曾以笔名“青九莲”创作多篇诗文 。
一、下乡第一夜
一缕阳光透过帐篷的小窗口 , 暖暖地洒在我的脸上 。
我感觉眼前有光 , 又恍惚仍然在睡梦中 , 渐渐想了起来 , 又像过电影 。 这是牡丹江 , 对了 , 工人文化宫前排队集合 , 分配连队 , 编班 , 敲锣打鼓欢送的人群 , 还有亲人们沿着太平路将我一直送到火车上 。 车厢窗口前奶奶坚毅期待的目光 , 妈妈含着泪紧盯我的眼晴 , 小我十岁的小弟弟紧攥着我的手不撒 , 哭着扯着到旋梯才撒手 。
火车 , 对了 , 火车启动时 , 面对车窗前此情此景 , 我想起了自己已是一名兵团战士 , 顿时屏住了眼泪 , 车运行一段后 , 外面暗了下来 , 灯亮了 , 我突然想起了家 , 还有一个个亲人 , 为了抑制这种思念 , 在混暗的灯光下 , 从货架上的手提包里掏出一个红塑料皮笔记本 , 写下了我人生的第一首诗 , 名字叫《在颠簸的车厢中》 。 对了 , 第二天早上到福利屯 , 又换汽车 , 可能还坐了一段爬犁 , 傍黑前终于到了九连 , 一片林子边上的帐篷前 。 九连 , 三月份新建的农业连 , 一顶帐篷六七十号人 , 中间炕席隔着 , 帐篷不远处一个马架子也围着炕席 , 这是食堂 , 再不远处 , 还有一眼轱辘井 。
这时虽周身疲惫 , 但有股刚到这里的新鲜劲 , 顾不得回味一路艰辛 , 也顾不得条件是意想不到的艰苦 , 吃过饭后打开随行行囊倒头便睡了 。 对了 , 睡前 , 老青年在帐篷前拢草点燃熏蚊子 , 那烟呛得我恶心了好一阵 , 但实在太乏太累 , 一切都顾不得了 , 不知啥时睡着了 。 不舍与期待 , 注定我这一夜是在浅睡眠里持续不断的乱七八糟中过来的 。
感觉阳光从脸划到脚 , 哨音传入耳畔 , 我知道这是起床哨 , 一夜终于过去了 , 九连新的一天开始了 。
说一下我人生的第一首诗《在颠簸的车厢中》 。 后来这首诗还随着那本红皮日记在返城时我带了回来 , 待再次读上面那慷慨激昂加幼稚的词句以及歪歪扭扭的笔划让我忍俊不禁 , 再后来一次搬家时 , 这本日记随下乡那个小木箱 , 里面还有好多书 , 一起当废品处理了 。 不处理多好 , “文物”啊 。
二、铁牛55
1972年春天 , 连里来了一台铁牛55 。 天拖产的 , 敞蓬 , 大胶轮 , 五个前进档 , 一个倒档 , 最高时速22 , 3公里 。
这可是轰动全连的大事 , 从上到下 , 男女老少都围着看 。 为何这般感兴趣 , 皆因铁牛没来之前 , 跑远道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 。
首先链轨车主要是在地里干活的 , 除了拽爬犁拉木头 , 或去团部修理连 , 一般不跑远道;二是去团部算是跑远的路 , 皆由毛驴和马车承担 , 轻的驴车载 , 重的马车拉 。 九连距团部近20里 , 毛驴跑也近一小时 。 九连的毛驴真不容易 , 早起拉磨 , 为食堂贡献豆腐与豆浆 , 白天还时不时跑趟团部 。
1970年9月我翻地回来摘大犁时脚受伤 , 天津知青赵兄先后三次赶毛驴车拉我去团卫生队 , 直到痊愈 。 驴车很简单 , 套个窄架细胎的车 , 车上最好坐一至二人 , 坐三个人儿 , 驴就累得呼呼喘 。 马车有劲 , 能拉人还能拉货 , 马车去一趟团部相当隆重 , 两 , 三匹马拉一掛车 , 车老板搂着大鞭子稳坐车头 , 后面坐人或货物 , 马车每逢周日去团部如遇知青休息 , 肯定几乎一车人 。
当年如去团部如果连里不派车 , 只好在公路截顺路车 , 九连位置交通枢纽 , 我团的1、2连 , 前进60团到青龙山或同江必经过我连 , 因此顺路车较多 , 有急事实在拦不到车 , 用步量也是常有的事 。
有一年麦收 , 我负责的康拜因喂入链轴断了 , 连里没备品 , 只能到团修理厂仓库 , 那天傍晚我跟车到团里 , 车办事去了 , 回来没车 , 一路走来又没截到顺路车 , 好在轴杆不太重 , 我扛了两个小时摸黑赶回连队 , 连夜安装 。
连里来了铁牛 , 它当时的位置 , 在人的眼中 , 很自然就如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桑塔娜 , 九十年代的宝马 , 是公鸡中的战斗鸡 。
好马配好鞍 , 选配驾驶员当然也得选优 , 我记得前后8 , 9位驾驶员都出自机务排 。 印象较深的 , 一是天津知青永江 , 服务热情 , 语言风趣 , 他一出车 , 一车人都欢声笑语 。 二是哈市知青大老孟 , 每次出车如去团部 , 脸上先擦点雪花糕 , 再把车擦一遍 , 手戴白手套 , 皮鞋铮亮 。
先后还有牡丹江 , 齐齐哈尔 , 天津 , 上海几位知青驾驶员 , 各有千秋 。 要说周日去团部的人们像赶集 , 打打闹闹 , 说说笑笑 , 回来也是各取所需 , 欢声笑语 。 但铁牛主要任务是为生产服务 , 春播 , 夏秋收 , 冬季去同江拉砖瓦 , 拉煤 。 1973年冬季连里又进来一台长春30 , 这时大家的兴致就不如铁牛刚来时了 。
当时在人们眼里铁牛太“高大上”了 , 但它也有尴尬的时候 , 一是敞篷 , 夏天挺好 , 小风吹着挺风凉儿 , 冬天就不同了 , 尤其是跑长途 , 如上工程连拉石头 , 去同江拉砖 , 这铁牛还跑过师部 , 还有福利屯 , 你说驾驶员得多辛苦 。 二是胎憋了 , 当时九连没有气泵 , 给铁牛换内胎 , 用自行车打气桶给充气 , 记得机务排十多大小伙子 , 排队充气 , 每人每次几百下 , 直到充满为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