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与张金哲的百岁人生( 六 )

  在某种意义上 , 医学人文就是植根于内心的素养 , 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 这也是张金哲先生用行为诠释和垂范了一辈子的事情 , 追索其境 , 万难不辞 。

  两袖清风 淡定从容

  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到100岁这个年纪 , 也不是每个百岁老人都能保持张金哲先生这样的生命状态 。 除了一头银丝 , 看老人家的皮肤、体态、语速、举止 , 确实很难与百岁翁发生联系 。

  这首先因为他是一位终身学习型百岁院士 , “什么都会” , 熟练上网 , 自由浏览医学前沿最新的中、英文成果资料;用E-mail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往来;甚至还玩微信、上抖音 , 保持与时代同步 。

  就在上个月 , 他还亲自为一个患儿做了肛门手诊 , 说明老人家神经末梢的触觉敏感度并无退化 。

  今年“六一”节 , 这位百岁院士还欣然参加了院里安排的抖音直播 , 在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 , 为异地恶性实体肿瘤患儿变个戏法 , 送上祝福 , 庆祝节日 。

  用王焕民的话来说 , “老先生不停地有想法 , 琢磨事 , 谈业务全在点儿上 , 提炼归纳能力极强 。 比如我们接了中国工程院的一个课题 , 请教他从何入手搭框架 , 他了解后脱口说出‘四个战略’ , 高度凝练 , 言简意赅;比如告诫我们 , 每天面对恶性肿瘤患者 , 万不能‘三拖’ , 把病人身体拖垮 , 家庭拖垮 , 让旷日持久的治疗把主治医生也拖垮 。 当患者主要生命器官都已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时 , 医生必须还要考虑 , 怎么让患者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活得不痛苦 , 有质量” 。

  有想法 , 琢磨事 , 并不等于老先生不服老 。 他坦然接受自然衰老的规律 , 接受人工晶体、戴耳机 , 不忌讳日常外用导尿管 。

  他是个有趣、懂得热爱并享受生命的人 。 年轻的时候 , 他美术、书法、音乐、京剧、各种球类运动等无所不爱 , 曾因一幅油画赢得北京圣心女校一位姑娘(后成为妻子)的芳心 , 这是笑谈 。 他说 , “其实这些爱好特长有助我广交各阶层朋友 , 借以巩固团队 , 力争上游 , 丰富人生” 。 老年后他画国画、练书法修身养性 。 今年抗疫期间还挥毫写下“天有不测风云 , 人有科学政策” 。 运动锻炼也一样 , 他选择每天晚饭后 , 量力在室内运动器材上骑一阵子自行车 。

  在谈自己修身之道时 , 他多次说过 , “其实就是要求自己 , 今天能做到的 , 明天尽量也要做到 。 不能过一天丢一样 , 这样就会越丢越多” 。

  离张金哲先生100岁寿诞的日子近了 , 不时会有“慈心仁术 , 高山仰止”之类的溢美之词充盈耳畔 , 院内外同仁都在以不同的祝寿方式致敬这位中国小儿外科的开山前辈 。

  老先生却一如既往地从容淡定 。 他对自己的人生回顾和总结始终就是十六个字:“一生努力 , 两袖清风 , 三餐饱暖 , 四邻宽容 。 ”

  (作者:夏 欣 , 系本报高级采访人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