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造芯热的浪潮下 真正在造芯片的企业有几个?

原始标题:芯片骗局终被捅破2020-09-14 · 融资中国0 跟贴举国造芯热的浪潮下 真正在造芯片的企业有几个?
今年股市发财的真理 , 二个字 , 芯片;三个字 , 半导体;四个字 , 集成电路。 今天 , 我们只谈芯片 , 不谈股市 。自2000年起至今 , 20年间 , 中国政府先后3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国产芯片产业 , 在政府鼓励和资本吹捧下 , 国内造芯热情不断高涨 , 并从2017年开始更加狂热 。根据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协会(SEMI)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17年至2020年间投产的半导体晶圆厂约有62座 , 其中26座设于中国 , 占全球总数的42% 。然而 , 这26座晶圆厂 , 目前已知有成都格芯、南京德科码、德淮半导体和武汉弘芯4座晶圆厂 , 未到开花结果时即宣告停摆 , 给全省造芯热泼下四盆冷水 , 这到底是在造芯片 , 还是在行骗 。反观这20年间 , 发生在国产芯片行业里的骗局 , 从未间断过 。 中国芯片亟需一个令国人振奋的消息来刺激一下 , 但是 , 噩耗却接连不断 。近日 , 被称为中国芯片史上最大骗局终被捅破 , 带有中国芯片明星公司光环的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暴雷并引发行业震动 。 该项目投资1280亿元 , 作为武汉市明星项目上马 , 如今却传出停工甚至可能烂尾 , 而此前斥巨资建造的厂房 , 已是杂草丛生 , 丝毫看不出这曾经是代表着中国芯片最先进生产基地 。投资千亿的武汉弘芯项目停摆研发芯片 , 人才、技术、设备和时间 , 缺一不可 。2017年11月 , 武汉弘芯在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 , 谁也想不到的是 , 正是这家国产芯片的新生力量 , 在聚集了至少几十名行业顶尖技术人才、耗费了1280亿后 , 连个毛都没生产出来 , 而前期耗费巨资建起来的厂房却长满了野草 。不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 还是怀着一腔芯片热情 , 武汉弘芯的口号喊的石破天惊 。 作为当时全国半导体逻辑制程单厂中投资规模最大 , 技术水平最先进的12英寸晶圆片生产基地 。 项目一期设计月产能4.5万片 , 预计2019年底投产;二期采用最新的制程工艺技术 , 设计月产能4.5万片 , 预2021年第四季度投产 。按照计划 , 武汉泓芯项目分为两期建设 , 一期工程于2018年初开工 , 总共投资520亿元 , 二期工程于2018年9月开工 , 投资额760亿元 。 2019年7月厂房主体结构封顶 。武汉弘芯的项目曾网罗一些非常资深的半导体产业员工加入 , 其中不乏台积电的员工 , 包括芯片行业顶尖人物蒋尚义在2019年7月离开中芯国际加入武汉泓芯 , 并出任CEO一职 。即便是斥资千亿、汇集了众多的行业顶尖技术人才 , 武汉泓芯项目依旧未能如期投产 , 反而状况百出 。早在2018年 , 市场是就曾传言武汉泓芯接触不少产业供应商 , 也许是供应商从中嗅到了危机 , 大多数对弘芯项目保持审慎态度 , 因此该项目沉寂了一段时间 。2019年9月 , 因为武汉泓芯一期项目工程总包方武汉火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拖欠武汉环宇基础工程有限公司4100万工程款长达一年 。 环宇公司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火炬集团及弘芯 , 并于2019年9月4日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 9月12日 , 法院裁定冻结火炬集团总计存款额度为3500万元的3个银行账户 , 并裁定查封弘芯的二期工程用地 , 裁定立即执行 。尴尬的是 , 2019年12月份 , 武汉弘芯花费5.8亿引进了大陆唯一一台7nm光刻机 , 当时武汉泓芯还曾高调的为此举办了入厂仪式 。 这套从开始就带着历史使命的先进设备 , 然而从被引进后至今 , 一次都没有使用过 , 但在今年却抵押给了银行 。今年7月30日发布的《上半年东西湖区投资建设领域经济运行分析》中明确提及 , 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 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的风险” 。 到了8月28日 , 武汉市东西湖区官方称 , 经区商务局投资协调管理调查 , 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因为资金链问题 , 项目暂停 。在一连串的打击下 , 去年才接任武汉弘芯CEO一职的蒋尚义 , 现在也“萌生退意” 。是芯片 , 还是新骗局?众所周知 , 一直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 对中国芯片一直持以打压的态度 , 涉及相关技术更是直接禁售封锁 。根据美国调查公司高德纳发布的各企业半导体消费额排行(快报值)显示 , 2019年 , 排名前十的企业中 , 中国共有5家企业 , 分别为华为、联想、步步高、小米和台湾的鸿海精密工业 。 中国是最巨大的半导体消费国家 , 进口的金额超过石油 , 2018年 , 大陆进口集成电路金额高达3120.6亿美元 。举国造芯热的浪潮下 真正在造芯片的企业有几个?
事实上 , 自2000年至今 , 20年间 , 中国政府就三次出台政策 , 鼓励发展芯片产业 。 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 , 中国加快从拥有高端半导体人才的台湾引进人才 。 截至目前 , 累计从台湾引进相关人才3000多人 , 其中包括张汝京、邱慈云、蒋尚义等顶尖人才被引进 。回顾国产芯片发展史 , 一把辛酸泪 。 在美国的封锁压制下 , 国产芯片热情空前高涨 , 一时间 , 在政府鼓励引导、资本竞相涌入下 , 中国芯片行业变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 除了极少数实实在在的在研究芯片 , 更多的是在跟风炒作芯片概念 , 更有甚者打着研究芯片的幌子 , 在行骗 。 这不是危言耸听 , 而是客观事实 。想当年 , 陈进靠着购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 , 把标识抹去 , 打上自己的LOGO , 摇身一变 , 成为自主研发出一种世界一流的“汉芯一号”芯片 。 陈进本人也借此落个名利双收 , 不仅各种名誉加身 , 还前后总共向国家各个部门成功申请芯片项目次数达到40余次 , 累积骗走国家的无偿经费拨款一亿元 , 而这些钱大部分都是流入量他在美国的私人账户 。汉芯事件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再去发展芯片 , 很多的机构不敢去投资芯片 。 不仅如此 , 除了芯片之外 , 芯片相关的产业也同样没有得到发展 。 甚至当时有芯片制造商讽刺称“造不如买 , 买不如租 。 ”武汉泓芯会不会是又一个“汉芯事件”?曾有知情人士称:“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骗局 , 蒋尚义不过拿个出场费而已 。 而且所谓这套先进的光刻机也是假的 , 做不了7NM 。 高科技领域水很深 , 水平不亚于贾药停 , 其实都是一个套路 。 根本什么都做不出来 , 因为你无法检验 , 就安全落地 , 这是一个成熟套路 。 ”对于知情人士爆料的 , 现在无法考证 , 但值得关注的是 , 武汉泓芯从头到尾还是充满不少疑点 。首先那套耗资5.8亿引进的大陆唯一一台7nm光刻机设备 , 就值得考量 , 最高端的光刻机技术受到《瓦森纳协定》影响 , 被禁止向中国大陆出售 。 中芯国际在2015年只能买到ASML2010年生产的32NM的光刻机 。 武汉泓芯能够买到7nm的光刻机 , 不说没有可能 , 但是要想通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封锁 , 至少困难重重 。其次 , 武汉泓芯股东为北京光量蓝图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光量蓝图)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发展投资集团 , 分别持股90%和10% 。 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显示 , 北京光量蓝图一直没有出资 , 而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缴纳了2亿出资额 。 也就是说 , 从项目开始到现在 , 武汉泓芯都是在烧政府的钱 , 北京光量蓝图分文未出 。而北京光量蓝图注册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 , 注册资本金为18亿 , 股东为李雪艳和莫森 , 分别持股54.44%和45.46% 。 从时间上来看 , 北京光量蓝图仅仅比武汉泓芯早2周注册成立 。此外 , 北京光量蓝图李雪艳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式的商业人物 ,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 她先后从事过生态科技、卖烧酒 , 办餐饮和盖园林 , 甚至还卖过中药 , 但是 , 唯独没有做过芯片 。芯片研发需要顶尖的科技支持 , 仅仅靠着一腔热情是不可能完成的 , 让一个从未从事过芯片的人去带领大家搞自主创新 , 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 。德淮 , 另一个骗局2016年3月 , 总投资450亿元的德淮半导体项目落户淮安 。 该项目分批建设 , 一期项目建设投资约120亿元 , 预计在2019年6月可达成全产能月产20000片、年产约24万片的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 。德淮半导体意图打造一个 IDM 型企业 , 成为中国图像传感器里的三星 。 先后取得意法半导体的 CIS 相关工艺授权 , 主要研发人员来自于原东芝 CMOS 图像传感器核心设计和研发团队 , 具备丰富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包括手机、监控和车载等产品设计、技术工艺研发和量产经验 。不仅如此 , 在德淮半导体也同时引进了一群曾在中芯国际、茂德、东芝、Aptina 等在 CIS 领域和半导体行业背景的高管 , 力争做到中国第一 , 世界第二 。据公开资料显示 , 德淮半导体在成立不足4年间 , 已经发生6次股东变更 。 根据最初规划 , 李睿为将通过码扬(上海)微电子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 。 淮安德科码开工之后 , 需要李睿为出资 , 在李睿为推脱数次之后 , 淮安才发现他根本没打算出钱 。 刚刚开工的德淮项目不得不停滞 , 直到2017年淮安政府出资后才重新启动 。 之后 , 淮安政府和李睿为发生纠纷 , 李睿为起诉淮安政府 , 要求对方不能使用“德科码”这个名字 , 不得已 , 并改名德淮半导体 。不仅如此 , 多个在2016年就通过了发改委、环保局立项审批的项目一度搁置 。如今 , 德淮这个项目政府已经投资46亿元 , 然而却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已经成为烧金的无底洞 。今年3月份 , 德淮半导体被爆出已停工50多天 , 且仍无复工迹象 。 虽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业可自行复工 , 无需经政府审批” , 但德淮仍对咨询“何时上班”的员工回复称“正在等待政府审批” 。值得关注的是 , 德淮半导整个项目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报告中已被除名 , 而且被踢出江苏省2020年重大项目名单 。 基本上属于放弃治疗 , 任由自生自灭的节奏 。在举国造芯热的浪潮下 , 真正在造芯片的有几个?下一个武汉泓芯、又会是谁?中国芯片还能经受起这样的打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