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哈啰单车李开逐:在充满厮杀的共享单车赛道,把一手“差牌”打到“第一”( 三 )


李开逐:我们回到上海比较晚 , 导致到现在我们在上海街头的单车份额还比较少 。 2017年上半年 , 是共享单车最残酷的时期 。 那半年整个行业烧掉了几百亿的钱 , 竞争非常残酷 , 我们也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 主要很多同行天天搞免费 , 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 , 一天都需要一两千万元的投入 。 当时头部品牌玩的“免费骑行”和“一元月卡” , 对自己和第二梯队的冲击都很大 , 大家都在死扛 。 当时完全没有实力回上海 , 主要是在二三线城市竞争 , 并且竞争也还是处于弱势 。
在大家打仗的时候 , 我们努力把生意本质做好 。 同行因为有钱 , 拿到投资后花得很快 , 哈啰缺钱 , 一直要求自己有造血功能 , 自己能活下来 。 我们不断在产品上积蓄能量 , 当时差的就是资金支持 , 到了2017年7月 , 我们拿到了蚂蚁金服的投资后就翻盘了 。
翻盘很快 。 因为行业在往下走 , 而我们在往上走 , 所以很快反转 。 2018年初 , 从市场数据来看已经成为行业第一了 , 我们才逐渐想到回大城市 。 但共享单车已经发展两年多了 , 我们已经有些被动了 。
新上海人 , 创业理所当然选择了上海
上观新闻:在你们决定回上海的时候 , 大城市对共享单车都已经有总量限制了吧?
李开逐:是的 , 就是因为限总量 , 我们在大城市的投放量一直增长不大 。 我们开始在品类上做了加法 。 比如在助力车这个品类上 , 我们一直是行业的领先者 。 从2017年起开始在山东东营投放 , 因为它的便捷度比单车更好 , 市场接受度很高也很快 , 现在已经进入了300多个城市 , 算是行业第一品牌了 。
上观新闻:但是我在上海街头似乎也没有看到共享助力车 。
【上观|哈啰单车李开逐:在充满厮杀的共享单车赛道,把一手“差牌”打到“第一”】李开逐:我们在闵行试运营过 , 但由于共享助力车在国家层面是持不禁止也不鼓励的态度 , 所以全国不同城市会有不同政策 。 一般大城市会执行得更严格 。 在生活中 , 私家电瓶车有不少隐患 , 如果能由企业集中管理 , 从监管的角度会比面对私人的监管更为有效一些 , 但因为管理部门有顾虑 , 闵行试运营了一段时间后也没继续推进 , 当时投放的一万多辆车 , 我们都运到外地去了 。
上观新闻:你们开拓市场的过程会和不同城市打交道 , 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城市吗?
李开逐:每个城市都有个性的一面 , 我个人对成都印象很深 。 这个城市对新事物普遍非常鼓励 , 是那种既放又管的鼓励 , 我们的很多出行产品在那里发展得都很好 。
不少人和我说过 , 外地的车开到成都 , 第一次违法 , 交警都不作处罚 , 这或许也代表了一种开放 。 当地的交警会有一种共识 , 认为一个人从外地来 , 应该以教育为主 , 反而是对本地车会按规定直接处罚 。 这些细小的方面 , 会让人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友好 。
上观|哈啰单车李开逐:在充满厮杀的共享单车赛道,把一手“差牌”打到“第一”
文章图片
哈啰单车很早就设有运维人员 , 负责线下车辆的调度工作
上观新闻:上海的个性如何?最初创业时你们对选择在哪里创业有过比较吗?
李开逐:哈啰的几个创始人都是新上海人 , 大家聚到一起时 , 都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十年以上了 。 当时大家有一个普遍的感受 , 越是出差 , 越会喜欢上海 。 所以 , 当时创业理所当然选择了上海 。
在上海做事 , 基础设施非常好 , 这个城市也足够开放和包容 , 和政府打交道的效率很高 。 只要在这里生活几年 , 大家会发现上海就是一个特别讲规矩、重契约的城市 , 这些对于企业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大家都很重视商业规则 , 会用比较职业的方式去做事情 , 这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 当然 , 站在企业的角度 , 我们也希望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方面 , 可以给企业业务更大的尝试空间 。 比如我们电动车、助力车项目 , 国家政策层面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 这个时候主导权在地方 , 我们就很希望可以有一些探索和尝试的空间 。 最近一些大城市也在尝试放开 , 共享助力车在杭州已经放开 , 天津、深圳也在考虑中 , 我们希望未来也能在上海的郊区再做些尝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