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与展望:穿过疫情风暴,电影将会怎样?( 四 )

  曾任万达和华谊高管的叶宁指出 , 我们很多年轻创作者要么不知道这些规则 , 要么对其表示不屑 , 守着象牙塔 , 不懂产业 , 藐视市场 。 他说:用好莱坞成熟的三幕结构去讲述中国故事 , 展现鲜活的人物 , 扎根于自己热爱的人物和语境 , 一定会出好故事 。

  束焕说 , 现在的年轻编剧往往重情怀 , 轻技巧 , 是“本末倒置” 。 徐峥从电影史的角度 , 认为类型的划分、电影的时长、幕间的序列等等 , 都是基于一百多年观众数据的沉淀 , 是影人和观众形成的“契约” , 你必须在符合观众基本期待的前提下 , 去发展自己的故事 , 表达自己的个性 。

  这种电影的规则中 , 还包括了一个课本上鲜少提及的特点 , 那就是“被动” 。 尹鸿教授和张一白导演都表示 , 观影是被动地接受 , 观众能通过新科技参与的互动式电影不会成为主流 。 笔者也认为 , 科技进步和审美价值未必总是同步 , 如果所有电影的剧情走向都可以让观众选择 , 那么 , 人们的善良愿望会导致古典式悲剧彻底消失 , 正剧全部变成大团圆喜剧 。 事实上 , 国外有专家曾经论证 , 游戏的巨大娱乐价值以及强烈冲突设置 , 遮蔽了它在审美方面的缺失 , 至少到现在为止 , 仍未出现具有审美意义的游戏作品 , 甚至连游戏改编的电影也被广泛认为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 。

  但是 , 科技不会停滞于此刻 , 未来的前景我们只能做大方向的展望 , 很难预测具体某一种技术会成为主流 。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电影诞生以来的竞争——电影并没有取代舞台戏剧;电视导致观影人次一举骤减90%多 , 但电影凤凰涅槃;录像带和光碟曾经被视为影视作品的威胁 , 如今却倒在流媒体的刀剑下 。 客观地说 , 流媒体对电视的冲击远大于对电影的冲击 。 撇开电影的技术基因 , 它的终极源头是原始人围着篝火讲故事 。 无论形式怎么变 , 人们对于好故事的需求从未消失;当我们创作出足够好、足够多的影像故事 , 那么 , 每个故事都会寻找或者开发最适合自己展示的平台 。 而平台 , 无论是巨大的IMAX , 还是小小的手机屏幕 , 只要它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它就不会被轻易替代 。

注意到 【编辑:刘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