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和|评判借款人信用风险时,需要审视自我和文化差异?( 四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 每种建构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 比如独立自我建构的人更加积极主动 , 不断自我激励 , 勇于追求目标 。 但就本研究所在的互联网金融情境 , 借款者借款金额少 , 分布区域广 , 贷款机构催款成本高 , 而且这些贷款机构不仅彼此隔离 , 与央行的征信平台也未实现对接 , 由此导致借款者违约成本低 。 那借款者如何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信用决策行为 。
金融科技借助互联网等新型工具和数据 , 挖掘通话信息、短信信息、购物信息、APP信息等“软信息” , 以此识别不同的用户群体 , 从而获得了长尾市场 。 根据一些新闻报道 , 一旦用户违约 , 市场上部分从业者会采用“爆通讯录”的催债方式 。 2018年3月28日 ,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明确表示不得使用该种暴力催收方式 , 但效果并不明显 。
以上数据分析和发现 , 可以有助相关从业者采用更为“和谐”的人本催收方式和不同的营销策略 。 至少 , 针对独立自我应该提供促进定向信息 , 而互依自我则应提供防御定向信息 。 对于独立自我型客户 , 要尽可能告知按期还款能够给其带来的益处 , 当然更可以通过减免一些费用或是提供下次贷款优惠来促进其还款 。 互依自我强调人际关系 , 并将其作为自尊的重要来源 , 企业应该强调对他们个人信用以及未来社会关系的负面影响 , 避免骚扰 , 甚至是威胁、辱骂、恐吓其亲朋好友 。
不是最后的最后 。 “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提供了可能 , 类似短信、社交网络和共享媒体信息可以被利用来分析用户或者消费者的信用水平 , 但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 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都需要慎重又慎重 。 不管是传统金融公司 , 还是金融科技企业都要恪守红线 , 没有获得用户允许切勿冲动 , 即使获得客户的允许 , 也需要秉持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经营底线 , 避免越线触发法律风险 。
(作者高维和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营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本文源自高维和、张懿玮在《财经研究》上的论文 , “自我建构、文化差异和信用风险——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经验证据 , 财经研究 , 2020” , ****刊登的这一版本 , 论文作者之一高维和教授作了一定的改写 , 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原文 。 )【高维和|评判借款人信用风险时,需要审视自我和文化差异?】(本文来自****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