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和|评判借款人信用风险时,需要审视自我和文化差异?( 三 )


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们基于得到授权的金融科技公司历史借贷数据 , 5%的比例随机抽样和获得了一定时间段内的13799借款数据 , 以及对应的317872条短信 , 依照惯例 , 所有这些短信都经过了脱敏处理 。 13799个样本中 , 违约比例为47.56% 。
按前述和历史文献佐证 , 我们将那些借款者已发送短信中 , 使用“我”的次数越多 , 视为独立自我倾向越强;而使用“我们”的次数越多 , 视为互依自我倾向越强 。
我们同样参照学者们的通行操作性处理 , 以不同地域表示文化差异 , 以秦岭淮河作为划分南北的依据 , 数据中南北方借款者比例约为6.31:3.69 。 文化教育上 , 我们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以及数据的分布情况构造学历的分类变量 , 划分为高中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四类 , 借款人数比例为2.20:3.61:3.20:0.99 。 为了更好的反应现实 , 我们控制年龄、婚姻、小孩、收入、职位、芝麻评分和发送短信数量等传统信用评价变量(表1) 。
高维和|评判借款人信用风险时,需要审视自我和文化差异?
本文插图

评价借款者信用并不容易 , 通过手机短信 , 我们可以用来分析和识别不同消费者 , 从而判断他们的信用风险 。 结果显示 , 独立自我对违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 而互依自我对违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 这意味着 , 借款者的独立自我倾向越高 , 违约的概率也就越高;互依自我倾向越高 , 则违约的概率也就越低 。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 , 如果借款者在短信中发送“我”的次数增加一次 , 违约的概率将增加7.4% , 而如果发送“我们”的次数增加一次 , 违约的概率则会下降4.6%(表2) 。 女性、已婚人士和高收入的人违约率更低 。 我们还发现年龄与违约之间的“U”形关系 。 随着借款者年龄的增长 , 其违约率不断下降 , 但年龄再增加 , 违约率则会上升 , 这可能与其负担增加有关 。 我们还发现生育小孩与违约存在边界显著的正向影响 , 这也进一步表明生活压力给信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 高维和|评判借款人信用风险时,需要审视自我和文化差异?
本文插图

受多种因素影响 , 中国的南北两地借款者表现为截然不同的自我建构倾向 。 简单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 , 南方人的违约比例低于北方人(见图1) 。 南方人的违约比例46.81% , 比北方人的48.84%低了2.03个百分点 。 地理与违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 北方人的违约概率是南方人的1.179倍 , 进一步证实南方人的违约率相对低于北方人 。 这些可能一定程度上表明 , 因为自我构建的不同 , 所以南北方借款者表现出不同的信用风险 。
高维和|评判借款人信用风险时,需要审视自我和文化差异?
本文插图

图1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违约比例
文化教育有效地降低了借款者的违约率 , 而且显著降低了独立自我建构对信用风险的负面影响 , 增强了互依自我建构对信用风险的正面影响 。 这个推断在我们这研究中得到一定的回应:教育程度越高 , 则违约率越低 。 数据分析表明 , 提升一个等级的教育水平 , 违约率能降低20.6% 。 文化教育能显著降低独立自我建构对违约的正向影响 , 增强互依自我建构对违约的负向影响 。 文化教育水平越高 , 无论是独立自我还是互依自我建构 , 都将会呈现出更低的违约率 。 这充分体现出教育对于提升个人信用的重要意义(表3) 。
高维和|评判借款人信用风险时,需要审视自我和文化差异?
本文插图

一点启示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 , 人的决策行为会受到知觉、信念和情感等各因素的影响 。 自我建构作为人的认知方式 , 会直接影响人的决策行为 。 但无论是独立自我的高违约行为 , 还是互依自我的低违约行为 , 都反映了西蒙所指的“满意”的决策 。 只是前者追求当下的个人利益和愉悦 , 表现出短视认知偏差 , 而后者追求社会关系和声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