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 由“名著误译“所想到的……
由“名著误译“所想到的……金新
近日 , 有媒体转载《北京青年报》的文艺评论《名著误译的问题 , 到底有多严重》 , 令人触目惊心:“经典名著误译多 , 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泰戈尔是一个显例 , 他的诗译成中文后 , 被收入语文课本中 , 但国人只将它们视为启蒙读物 。 因为从译文看 , 用语过于妩媚 , 与‘东方诗哲’的称号怎么也对不到一起 。 只看旧译本 , 会觉得泰戈尔是一位‘语言委婉、辞藻华丽、带有女性气质的诗人’ , 直到读到泰戈尔诗的原文 , 诗人伊沙才发现 , 我们一直在膜拜的 , 竟是‘山寨’泰戈尔 。 伊沙说:‘其实 , 泰戈尔的诗和他形象很般配 , 刚猛、潇洒且思想深沉 。 ’”记得80年代初 , 《杭州日报》副刊的李文伯先生约我写“文史信箱”专栏 , 我在比较中写了《古代书籍的书名篇名辨》与《有的译著为何“同题异名”》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中 , 同书异名 , 同篇异名 , 同名异书的现象确实存在 。 读者要弄清同书何以异名 , 同名何以异书的问题 , 就需要掌握以下知识——一些古籍是由于成书的来源不同而异名的 。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 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 《古论语》为古文 , 出于孔子家宅壁中;《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 。有些同一内容的篇章 , 因编者的命名不同而异名 。 《木兰诗》是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的题名;同时代李昉等人编的《文苑英华》却题作《木兰歌》了 。有些古籍是以作者的官职、封号或谥号来命名的 , 因此同一作者的专集往往名称不同 。 李白的著作汇编成册称为《李太白集》 , 又因为他做过文学侍从官翰林学士 , 所以有的书名就叫《李翰林集》;杜甫的诗集有的径称作《杜甫诗集》 , 又因为他晚年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 , 故又称《杜工部集》 。 南宋大臣、文学家文天祥 , 号文山 , 曾任右丞相 , 封信国公 , 所以他的著作有《文山先生集》《文丞相集》《文信国公集》等异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死后谥“文正” , 故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还有同一作者的著作 , 以居地或任所命名因而书名相异的 。 柳宗元家居河东 , 又曾贬到柳州任刺史 , 并死于任所 , 所以他的著作就有《柳河东集》《柳柳州集》这样不同的书名了 。另外 , 有的书篇名是以第一句或首句几字命名的 。 《孔雀东南飞》 , 即《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首句;《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都是从首句中取二字作篇名的 。 这类命名多见于较早的诗歌或无题诗篇 。至于同名异书的情况 , 或为姓名、称谓的偶合:唐柳宗元和北宋柳开同姓 , 且都住河东 , 所以文集均叫《柳河东集》;或为后人慕前人之名而命名:南宋赵闻礼曾编过一部名为《阳春白雪》的书 , 至元代的杨朝英编集词曲集 , 也以此命名 。 碰到这类情况 , 只要先看看书中的序、跋及编辑、刊行时间 , 就不难辨别了 。相比于古籍相对无意而为之 , 译著有时是绝对有意而为之 。一般情况下 , 译著的同书异名与古籍一样出于“无意” , 如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 。 这是因为古时候我国称阿拉伯为“天方国” , 而《一千零一夜》中的一百三十四个故事都是主人公山鲁佐德在夜晚讲的 。特殊情况下则不然——译著异名有时看起来是由于翻译家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题目时 , 采用音译和意译这两种不同方法而产生的 。 所谓“音译” , 即按照原文的读音译成汉语 , 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剧作“Hamlet”译成中文就成了“哈姆雷特” , 它在汉语中无意义 。 所谓“意译” , 即按照作品的中心意思译成汉语 , 如把“Hamlet”译成“王子复仇记” , 似乎可以使懂汉语的人一看就知道此书的内容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题目 , 用音译还是意译 , 必须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来确定 , 不然就不妥当了 。 如《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 其余三部是《奥赛罗》《麦克佩斯》《李尔王》 , 这四部均以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来作为题目 , 另有四大喜剧《第十二夜》等则均以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来作为题目 , 《哈姆雷特》一书一旦译成《王子复仇记》 , 就破坏了莎翁对四大悲剧命题的统一体例;更为糟糕的是 , 这样译法容易使人误以为这只是一种个人的私仇报应 , 而忽视其人文主义复仇观的巨大社会意义 , 从而低估了《哈姆雷特》作为莎氏剧作最高峰的杰出的艺术成就 。有人可能会说 , 这是民国以后注重意识形态的结果 , 这话有失公允 。为能更深刻地揭示出所谓全文的中心 , 林纾翻译美国女作家哈里叶特、比彻、斯托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 竟然另拟新名而意译为《黑奴吁天录》 。为经过巧妙构想 , 使书题的译文既能谐音又能表意 , 英国人莫尔在十六世纪中叶所著的欧洲第一部影响较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 汉语居然简译为“乌托邦” , 说是 , 既与原文“Utopia”近似 , 又能表达书中所虚构的社会是一个“乌有之乡” 。“同书异名”亦或“名著误译“作为一种学术现象的背后 , 有时委实是一种政治的本质!匆匆于2020年9月1日10时47分
推荐阅读
- 学军中学校史里的“老鼠屎”
- 年内超50地出公积金新政 多地推互认互贷、异地提取
- 公积金提取|年内超50地出公积金新政 多地推互认互贷异地提取
- 金新: 奥数得奖就是人才?
- 中国语文界杂文创作第一支笔——金新
- 杭州学军中学名师金新杂文精品珍贵样报合集
- 金新:“追回已拨项目资金”,不应是最终目的!
- 金新:20年杳无音讯而不分红的一家神秘公司
- 金新:教师应是“国家意志”的践行者
- 金新: 浅入深出最可恶,然而丛博士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