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并购替刘强东花钱的人( 四 )


第三种是更偏财务投资模式 , 不受业务局限 。 腾讯横扫教育、二手车等赛道 , 没有财务回报的追求 , 恐怕没人相信 。
目前只有腾讯的投资部在自由发挥 。 大部分企业所追求的还是对经营效率和战略方向的驱动 。 落到每个具体项目都有相对应的使命 , 这是过于理想状态 , 但京东对战略投资的理解和思考 , 很长一段时间不够明确 。
京东投资的主线 , 不同阶段呈现出模糊不清、游离变化的状态 。 从 A 轮到 Pre IPO , 单笔投资从几百万到几个亿 , 投资轮次、金额没有明确的定义 。 廖建文任内有所强化战略诉求 。
常斌时代的打法是 , 查漏补缺 。
围绕零售主业 , 补充京东尚未覆盖的品类 , 比如商超(1 号店)、汽车(易车、易鑫)、旅游(途牛、今夜酒店特价)等 。 常斌曾将其形容为 , 一个老电商对新电商的投资 。 这种加法策略 , 结果不尽如人意 。 部分项目处于亏损状态 , 也没有实现战略补充 。
除此之外 , 京东还投资了云、SaaS、无人技术、理财、医疗等行业相关的公司 。 不少公司体量尚小 , 自身还没有做出特别明显的成绩 , 更不用说给京东带来溢出效应 。
京东也在投资层面 , 寻找新型流量合作公司 。 交易平台对上游流量的渴求永远不会衰减 , 这点京东与阿里有深刻共鸣 。
但是对流量端的布局 , 京东显然没有阿里坚决 。
背靠腾讯 , 却不是对微信流量玩法洞察最深的公司 , 这些尖锐的声音让京东多少有些沮丧 。 为了探悉真相 , 他们投资了公众号一条 。 金额不大 , 占比也不高 。 内部反馈是 , 步子迈小点 , 把错误成本降低 。
投资***就不一样了 。 这是让京东内部看到希望的一个项目 , 他们感慨 , 京东终于开始懂流量了 。 而且***上市没多久 , 股价一度涨得失去理性 。 从账面价值回报 , 京东获益不少 。 但是 , 双方业务合作收效甚微 。
如果论战略效应 , 爱回收、达达和芬香是为数不多对京东有掩护和补充作用的项目 。 尤其爱回收 , 这是京东已披露中投资金额最高的公司 。 模仿腾讯 , 京东把旗下二手交易平台拍拍网与爱回收合并 。
拼多多的崛起对京东的业务和投资都产生强烈冲击 。
业务侧 , 京东重新思考社交电商的玩法 , 先是做拼购 , 后来独立为京喜 。
投资侧 , 收缩战线 , 降低投资频率和数量 , 布局下沉流量、线下门店以及供应链 , 更在意投后协同 。 五星电器、生活无忧、迪信通、联想来酷智生活门店就是策略调整实施的结果 。
任何一家公司 , 战略投资都受到最高管理者意志的影响 , 这是无法回避的因素 。
最早 , 常斌按 SaaS 科技、物流、大并购、流量内容、传统零售、医疗等几个细分赛道给团队分组 , 按此分工运行了一年多时间 ,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 , 尤其高层指派的项目增多 , 内部没法严格按赛道的逻辑执行 。
战略投资部负责人 , 在京东是非常难胜任的一个位置 , 是被多方左右掣肘的一个角色 。
最典型的 , 最高层推过来的案子 , 团队话语权有限 , 只能半推半就 。 他们私下命名 " 朋友圈项目 " 。
廖建文入主、徐雷上台 , 类似情况得到制衡 , 但没有绝迹 , 或者以另外的形式存在 。
战略投资部的投委会成员几经变化 , 主要是黄宣德、徐雷、王振辉(京东物流 CEO)、陈生强(京东数科 CEO)、廖建文(常斌也曾在)等人 , 涉及到不同的案子 , 各个事业群 / 事业部的老大也有投票权 。
刘强东不在投委会成员之列 , 但对投资结果掌握控制权 。
04 企业投资的复杂性
京东跟被投公司的战略协同 , 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双人舞初学者的状态 , 舞步跳不到一块 , 韵律不协调 。
以***为例 , 在**** DAU 过亿 , 地位稳固的市场缝隙中艰难求生 , 最终拿下几千万日活 , 被认为是最懂低线市场用户的一家公司 。 下沉市场是京东的目标所在 , 一个缺流量 , 一个期望流量变现 , 理论上各取所需 , 再好不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