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适应商业运作

《八佰》的出世 , 以至票房暴满 , 当然不是现在突然间偶然发生的 , 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 。自改以来 , 主流打着思想解放的旗号 , 开始重评历史 , 一切似乎翻了个个儿 。 于是以前表现人民战争为特征的《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都过时了 , 一大批表现国民党正面抗战的题材剧 , 如《血战台儿庄》《铁血昆仑关》《无问西东》《金陵十三钗》争先恐后登上了银幕 , 威武雄壮、穿戴整齐的国民党官兵形象代表了乡里土气的土八路形象等 。与国民党抗战题材影片越挖愈深、乐此不疲相反的是 , 表现人民抗战的题材无人问津 , 银屏上充斥的是土匪抗战、地主抗战、老板抗战、少爷小姐抗战 , 被人冠之“抗日神剧” , 以适应商业运作 , 实质上消解了抗战的严肃主题和对人民抗战进行异化 。而《八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 持续发展的结果 , 或者说是在这样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 一点也不奇怪 。我们说之所以前后发生如此根本变化 , 归根结底还在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以精英史观代替了人民史观 。 以精英史观来看 , 历史是由少数精英分子创造的 , 人民大众只是盲流 , 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只能是少数社会精英 , 人民大众只是衬托 , 因此表现在抗日题材的作品上 , 就必然是代表精英的国民党、老板、地主、少爷小姐成为主角 , 而人民大众没有位置 。与精英史观相对 , 人民史观决定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 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民 ,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只有在人民史观的指导下 , 才能创造出诸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脍炙人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 。说到历史观的问题 , 不仅与创作者个人相关 , 更与创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与政治紧密相连的艺术品 , 无不是一定意识形态的反映 , 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又只能由现实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 不论是现实主义的创作还是历史题材作品都必然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映射 。《八佰》所反映的精英历史观 , 深契于我们现在社会的经济基础 。 我们社会的现实是 , 普通劳动者早已被社会边缘化 , 沦落为弱势群体 , 一大批新兴的富豪资本家以及官僚、学阀牢牢占据着社会顶层 , 他们结成牢固的利益集团 , 与底层民众形成两个分化悬殊的阶级社会 。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 , 必然是为一定的阶级政治服务的 。 马原理也告诉我们 , 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必然是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 作为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反映的《八佰》自然逃脱不了这一规律 , 也只能是当今占据着社会顶层的利益集团思想意识的反映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惊异于影片中把原属于共无私无畏的牺牲精神嫁接到国民党身上 , 我们要思考的是 , 作为一个靠人民战争起家的“” , 执政后如何一步步接受并内化了被其打败的国民党的意识形态 ,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陆继前两次吹捧国民党的拍摄 , 此间又把《八佰》如此隆重地推向银幕 , 似乎暗含一隐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