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教授的乌托邦难题

2020-08-31 10:57 来源:极昼文|周航编辑|陶若谷一个北京教授的乌托邦难题
西双版纳的雨季 , 村民们已经习得如何看天谋划农活 , 通常比天气预报要准 。 村里路灯坏了 , 趁着夜雨 , 48岁的村民尹文刚给拴在屋背后的大狗松了链子 , 赐予它短暂的自由 , “下雨天不会有人出来 , 应该不会吓到客人 。 ”随着外来客越来越多 , 这只养了五六年的家犬见到生人已经不再叫唤 , 反而竖起尾巴讨好 。 尽管如此 , 尹文刚还是打算遵守河边村“不惊扰客人 , 不允许养狗”的规则 , 过一阵就把它卖给喜欢吃狗肉的人 , 能卖100元 。 客人住的地方就在村民家里 , 从门窗到装饰画 , 再到卫生间的瓷砖、花洒、抽水马桶和洗手池 , 都由“勐腊小云助贫工作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注册在勐腊县的非盈利组织)筹资购买 。 尹文刚的新房2017年建好 , 他用剩下的木料给客房做了手工桌子和挂架 , 有些用心的村民还会在客房里摆上花瓶 , 铺上地垫 。 除此之外 , 这个瑶族村寨依旧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 老人们坐在自家房梁下抽着水烟 , 每吸一口 , 烟管就咕咚咕咚响 。 上了年纪的妇人包着头巾 , 用木制的织布机纺纱 , 不断提拉着棉线 。 家家户户都堆着苞谷和香蕉 , 有的已碾成粉末 , 随时拿去喂猪 。 和客房相比 , 许多人家自住的房间没那么讲究 , 卫生间没有马桶 , 只有蹲坑 , 依旧是水泥裸墙 。 五年前教授李小云第一次到河边村 , 看到的画面与今日截然不同——绵长的雨季出村只能步行 , 走一段鞋子就沾满黏土 , 迈不开腿 。 破旧的木房前 , 小孩光着脚在泥路上跑 , 村里也没有厕所 , 最多就在河边围几块木板 。 全村人均每年收入4303元 , 债务则有3049元 , 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勐腊县下辖的重点贫困村之一 。 李小云驻扎下来 , 打算给村民盖新房 , 发展民宿 , 承诺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 五年时间 , 村寨有了新面貌 , 李小云也兑现了承诺 。 前年 , 客房给尹文刚一家带来一万多的收入 , 去年有两万多 。 8公里水泥路建好后 , 骑摩托车出村到老挝边境的小镇也只要一个多小时 , 村道上找不到一个烟头 , 两边种满了黄蝉、石楠一类的景观花 , 夏日里开得鲜美 。 但李小云开始面临一个真正的难题:如何才能让村民们自己接手并延续这个瑶族村寨的未来?这是搜狐新闻“致敬中国扶贫者”系列的第五篇 。 一个北京教授的乌托邦难题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在河边村 。 受访者供图你们的 , 咱们的如果只从外观看 , 今日的河边村只有挡土墙上的标语展示它曾经的贫困:“脱贫无捷径 , 勤劳是根本 。 等不是办法 , 干才有希望 。 ”但李小云不这么看 。 刚到河边村的前半年 , 他什么都没干 , 挨家挨户调研 , 得出结论:仅靠劳作 , 村民们难以摆脱困境 , 他称之为“贫困陷阱” 。 河边村人靠山吃饭 , 每户拥有几十亩林地 , 谷地可以种稻谷 , 一年一季 , 但种两三年就要荒上几年 , 静候土壤恢复肥力 。 种植收入主要来自于甘蔗、香蕉、砂仁、橡胶 。 十多年前 , 30多户村民曾自发下山 , 在通往小镇的路边聚居 , 想通过做生意谋生 , 但无人成功 。 最近几年 , 甘蔗频繁被野象光顾 , 逐渐弃种 , 砂仁由于气候变化和价格波动 , 亦是收入甚微 。 每年春天 , 尹文刚还会去山上采中草药 , 一连几天都住在山上 。 运气好 , 采到金星草这样的名贵品能挣上两三百 , 运气不好挣不上几十块 。 稍重一点的病就会难住村民 。 尹文刚大儿子刚出生一个月 , 左眼就发现不对劲 , 没钱去医院看 , 中草药也没治好 , 就一直拖到五六年前 , 十六岁才第一次去医院 , 最后为了省钱 , 手术没做 , 连义眼也没装 。 一个北京教授的乌托邦难题
村民尹文刚去独居在山中的哥哥家拿鸡蛋 , 从前通往河边村的路比这更难走 。 周航/摄李小云给出的增收办法 , 不同于一般贫困村易地搬迁 , 而是利用河边村的环境优势 , 打造现代化的客房 。 而且不做一般的农家乐 , 要承接高端会议和旅游 , “只有开拓新产业 , 大幅度提升收入 , 脱贫才有可能 。 ”但计划一开始遭遇了挫折 。 村民们普遍希望建砖瓦房 , 而非传统的木房 。 “大家都吃过木房的苦 , 主要怕白蚁 。 ”村民尹文刚说 , 至今这个问题仍旧没法解决 , 只能多留心防范 。 另一个原因则出自对李小云的怀疑 。 李小云瘦弱 , 很多村民对他第一印象就是个普通老头 , 他们不懂教授和老师的区别 , 只知道他是一个大学老师 , 都叫他“李老师” 。 “一开始大家都在说李老师是骗子 。 ” 尹文刚也怀疑 , 既不为钱 , 又不是本职工作 , 怎么会跑到寨子里建房子?后来他跟着中国农业大学老师去山西一个村庄考察 , 才开始相信有非政府组织存在 , 尹文刚对此的理解是 , “企业家支持这些机构 , 是因为国家会给予好处” , 至于李小云 , “他也是响应了国家号召 。 ”出生于1961年的李小云研究发展学多年 , 贫困治理是他的重点研究领域 。 2014年底的勐腊县之旅则让他讶异 ,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 , 依旧有地方如此生活 , “这里没有一个富人” 。 他想看自己的所学能否将村子带离贫困 。李小云说服村民的办法是 , 将木房建得比城里的砖瓦房还要好看 。 当时 , 村民们住的木屋都没有窗 , 只有零星的阳光透过木板间隙洒进房间 , 晒太阳都要跑到屋外 。 李小云召集村民 , 用投影展现自己手绘的规划图——阳光透过一扇扇玻璃窗 , 照得木屋熠熠生辉 。 村民逐渐发现 , 李小云比自己还周到 , 担心木房的防火 , 他要求使用正规的电线 , 才开始信任这个北京来的教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