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二 )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葵花籽:你们都说我瓜 , 其实我一点都不瓜中国人嗑了几百年的西瓜籽 , 在民国时期遭遇了强大的竞争对手——葵花籽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 新疆阿勒泰 , 游客在淹过头顶的向日葵花海中自拍 。 摄影/刘新 , 中新社新疆分社 。 图/视觉中国明代 ,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推进、西方商团来华 , 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登上了中国大陆 。 到了晚清 , 葵花籽的食用价值仍未被国人发掘 , 只是偶尔有“子生花中……可炒食”的记录 。 直到民国初年 , 《呼兰县志》中才出现了“葵花 , 子可食 , 有论亩种之者” 。 新中国成立后 , 食用向日葵(食葵)和油用向日葵(油葵)在中国北方全面开花 。现在 , 说起“瓜子” , 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形象 , 恐怕已经是瘦瘦长长、黑白条纹的葵花籽 , 而不是扁平黝黑的西瓜籽了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 重庆 , 一位葵花种植户开心地举起饱满的花盘 。 图/视觉中国比起真正的瓜子 , 葵花籽几乎是个全方位作弊的选手 。 论口味 , 葵花籽的母亲——食葵 , 可是世界五大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葵的亲姐妹 , 丰富的油脂时刻发出“真香警告”;论形状 , 中间膨起、外壳带有纵向棱柱的葵花籽比西瓜籽更好嗑、更不易断;论采收难度 , 跟包藏种子的“葫芦兄弟”比起来 , 顶着巨型花盘、将种子全部暴露在外的向日葵显得极为慷慨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 沾满葵花籽的果仁酥 。 摄影/张意Seven 。 图/图虫·创意像“吃鱼吐刺”一样 , 长久以来 , 嗑瓜子似乎是中国人的独家秘技 , 但其实这项技能已经在“世界大同”的道路上走出很远了 。 从西欧到北美 , 你都能在球场边看到满地瓜子皮 , 狼藉背后 , 是球迷和运动员们无处安放的焦虑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小众”瓜子:古风、田园风、夏天的风向日葵固然强势 , 但“葫芦兄弟”以量取胜 。 除了西瓜 , 吊瓜、南瓜也是贡献卓著的“种子选手” 。西瓜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至少一千年 , 然而最中国、最本土的瓜子 , 还要数吊瓜子 , 或“栝(guā)楼籽” , 或“瓜篓籽” , 或“果臝(lǔo)籽”……后三者显然是同一个词的发音变体 , 其中 , “栝楼”成了学界认可的通用名 。 一个物种的名称能顽强地流传数千年 , 几经迭代却仍可溯源 , 可见栝楼在中国的根基之深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 成熟的栝楼果实颜值很高 , 里面是满满一包瓜子 。 摄影/pikumin 。 图/图虫·创意故事还要从先秦时代说起 。 早在《诗经·豳风·东山》中 , 栝楼就以野草的形象出现了:“果臝之实 , 亦施于宇” , 说的是一个远征多年的战士回到家 , 发现屋顶已经爬满了栝楼 。 西汉的《礼记·月令》中提到 , “孟夏之月……王瓜生 , 苦菜秀” , 东汉的高诱为它添了一笔注释 , “王瓜 , 栝楼也” 。带着“荒颓”和“繁盛”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 , 栝楼年年生、年年熟 , 让我们嗑上了祖先嗑过的瓜子 。虽然吊瓜子名气不大 , 主产区也只在浙江、安徽一带 , 但在爱好者眼中 , 它是丝毫不逊色于西瓜籽、葵花籽的私心珍藏 。 吊瓜子的形状比西瓜籽更立体 , 嗑的时候不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瓜子和两排牙齿垂直;瓜仁虽小 , 胜在饱满圆润 , 比西瓜籽多一些油性 , 又比葵花籽少几分燥气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 吊瓜子 , 很朴实、很地道 。 图/视觉中国“葫芦兄弟”中 , 数南瓜与中国的交情最浅 。 南瓜的“访华之路”与向日葵十分相似 , 明代嘉靖中叶开始 , 南瓜在中国史料中的存在感激增 ,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了935种明代方志 , 其中118种提到了南瓜;而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的南瓜记录尤为丰富 , 让人有理由相信 , 京杭大运河就是南瓜在中国的第一条“绿色通道” 。或许是有栝楼籽、西瓜籽的良好示范 , 中国人欣然接受了南瓜籽 。 清末 , 张之洞的父亲——张锳主持纂修《兴义府志》 , 其中就提到“郡人收其(南瓜)子炒食 , 以代西瓜子” , 同一时期 , 上海、浙江一带的方志也出现了南瓜籽“香美可食”的记述 。 到了民国 , 南瓜籽的人气一路走高 , 到了“终年市于茶坊酒肆 , 人竞买食之”的程度 。中国人嗑瓜子简史
▲ 客家擂茶中的南瓜籽 。 摄影/lucidwaters 。 图/图虫·创意即使一直被视作西瓜籽的替代品 , 南瓜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 与“肉不堪食”的籽瓜、“籽不堪食”的西瓜不同 , 在南瓜籽的世界里 , 不仅有黑龙江宝清“大白板”这样的专业产子选手 , 大部分蔬食南瓜也能做到“长肉结籽两不误” 。每一个从菜市场抱回整个南瓜的人 , 心底都藏着对南瓜籽的期待——毕竟 , 谁会拒绝“随瓜赠送”的一大包零食呢?即使在离田园最远的水泥城市 , 你也能找到无数个铺着南瓜籽的厨房窗台 。淘洗、晾干、热锅烘炒 , 自制瓜子的过程并不复杂 , 却给人以一种莫名的收获感 。 出锅的瓜子虽然皱的皱、焦的焦 , 但齿缝间传来一声轻脆的“喀啦”、瓜仁香气钻进鼻孔的一瞬间 , 城市人还是满意地发出了“我真是中华小当家”的感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