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过”民族掀起山乡巨变( 三 )
2006年 , 大学毕业的何春应聘至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工作 。随着对“文化记忆工程”的持续参与 , 拍摄视频资料、整理白裤瑶经典古歌谣录音、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解白裤瑶文化 , 何春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愈加深厚 。
2011年8月 , 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广西生态博物馆摄影摄像培训班” , 陆小元以村民身份参加 。10天时间里 , 他学习了拍摄、剪辑等制片技术和一些纪录片理念 。
“回来后 , 我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取粘膏》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首届生态博物馆纪录片影展”上 , 这部作品获得了最佳影像奖 。陆小元拍摄的纪录片越来越多 , 他把镜头对准了白裤瑶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 粮仓、鸟笼、陀螺等都成为他记录的对象 。
通过参加影展和走出去交流 , 这些纪录片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白裤瑶文化 。
生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组织爱好摄影的村民 , 一同成立了白裤瑶乡村影像小组 。如今 , 他们已完成50部关于白裤瑶的人文资料纪录片 , 初步建立了白裤瑶文化影像资料库 。从2013年起 , 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白裤瑶传统节日“年街节”期间举办“白裤瑶乡村影像展” , 在多个白裤瑶村寨放映白裤瑶民族文化纪录片 。
文化要传承 , 必须后继有人 。作为一所以白裤瑶孩子为主的学校 , 王尚小学承担着传承和保护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2013年 , 依托乡村少年宫项目 , 王尚小学成立了铜鼓传承班、皮鼓传承班、陀螺传承班、服饰传承班、牛角传承班和“勤泽格拉”舞蹈传承班等 。
穿着黑色长袖衣、及膝白色大裆裤 , 缠上色彩明丽的花腰带 , 拿上陀螺和绑绳 , 何光斌的陀螺传承班开课了 。急速旋转的陀螺竟能在他的脚背、手背、手心、额头和指头上自由旋转 , 引得孩子们一阵阵欢呼 。每周 , 孩子们十分期待何光斌的课 。和他一起给孩子们传授白裤瑶文化的还有皮鼓传承人黎芳才、铜鼓传承人黎政军、服饰传承人何金秀等 。
王尚小学一楼宽敞的大厅里 , 黎灵、岑美芬、兰志荣和韦永军正聚在一起 , 用瑶语唱着《我和我的祖国》 , 壮族学生莫东怡和韦江丽在一旁跟着哼唱 。“白裤瑶没有文字 , 语言的保护就尤为重要 。”陆朝金介绍 , 下一步 , 王尚小学将继续通过教授瑶语歌等方式 , 探索瑶语保护之路 。
“发展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覃玉先说 。几年的全心投入有了回报 。如今 , 不仅白裤瑶的孩子们掌握了本民族的技艺 , 更加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 , 其他民族的孩子也喜欢上白裤瑶文化 。“勤泽格拉”也被称为铜鼓舞 , 是白裤瑶民族文化重要的代表性象征之一 , 2014年1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 , 孩子们带着《勤泽格拉》《陀螺炫技》等节目走出学校 , 参加河池市文艺汇演、广西60周年大庆演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 。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南丹、走出广西 , 更加自信 , 更加开朗 , 也让更多人见识到白裤瑶文化的魅力 。(本报采访人员 尹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29日第 03 版)
推荐阅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音”记录者:留住声音中的乡愁
- 亲爱|任嘉伦上《亲爱的请放松》,打乒乓球翻车,对上张大大耿直过头了
- 农耕|河南中牟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拾起农耕记忆 弘扬农耕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义渠君”的田园诗
-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 呈现花瑶文化盛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2020年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邵阳隆回举行
- 直过民族|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 牛腿琴|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 九牧|九牧进驻布达拉宫,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