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过”民族掀起山乡巨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片说明:
图①: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八圩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村民黎治明(右)一家走出家门 。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华摄
图②:白裤瑶妇女在绘制粘膏画 。
图③:八圩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新华社采访人员曹祎铭摄
图④:白裤瑶群众表演“勤泽格拉” 。
图⑤:红水河南丹段 。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华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南丹县委宣传部供图)
红水河自西向东 , 在广西中部穿行 , 沿途奇峰异谷 , 层峦叠嶂 , 是广西山水中最为壮观的地方 , 南丹县是其中的一站 。今天 , “中国白裤瑶之乡”让这座山城蜚声世界 。
翻开南丹地图会发现 , 从南丹县城向东伸出一对牛角 , 朝东北的角尖上挂着里湖瑶族乡 , 朝东南的角尖上挂着八圩瑶族乡 。这是南丹白裤瑶的主要聚居地 , 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一带的大石山区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直过”民族 。
莽莽深山 , 曾是白裤瑶的“面纱” , 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文化 , 却也是道天然屏障 , 阻滞了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白裤瑶人的生存环境要改善、落后现状要改变、文明进程要提速、民族文化要传承 , 一场山乡巨变正在这里上演 。
曾经“月来月当灯”
如今新房高又宽
鸡 , 是“90后”何正兵微信朋友圈里的绝对主角 。这些在瑶乡山里吃虫啄草、满坡游走的鸡 , 有一个专属名字“瑶山鸡” , 是广西四大名鸡之一 。
2012年 , 何正兵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禽畜养殖公司干过技术员、管理员、市场开发员 , 积累了一定经验后 , 他决定回乡创业 。2019年 , 何正兵与合伙人共同创立南丹县远强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 带动46户村民一同开展瑶山鸡养殖 。由公司提供鸡苗、饲料、技术 , 农户负责养殖 , 出栏时 , 公司按每只4元的价格收购 。从去年12月至今 , 已有20多万只瑶山鸡销往重庆、贵州、湖南等地 。
“要脱贫致富就得有产业 。”里湖乡乡长陆朝金介绍 , 目前 , 里湖乡的瑶山鸡、黑猪养殖等均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模式 , 公司承担风险 , 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 。
正是染布的季节 , 里湖乡怀里村村头 , 一名白裤瑶妇女站在树旁 , 小心地用刀从树干上取下一种黏稠的黄色浆汁 。这是只在南丹瑶寨才能见到的粘膏树 , 被白裤瑶人视为母亲树 , 树汁可用来染布 。白裤瑶服饰是彰显他们民族身份认同的最显著特征 , 做一套这样的衣服共有几十道工序 , 白裤瑶妇女前后需花费1年的时间 。过去 , 她们用双手给家人制造温暖 , 如今 , 还能为家庭带来更多的财富 。
8岁起 , 八圩乡瑶寨村大寨一屯村民黎凤珍即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制作瑶族服饰的技艺 。成年后 , 她曾外出打工 , 艰辛劳累 , 收入却不高 。黎凤珍决定回乡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2005年 , 她在自家建立了瑶族服饰制作布料浸染作坊 , 她染出的布料颜色均匀 , 久不褪色 , 来找她的人越来越多 , 染缸也从3个扩展到10个 。2016年 , 黎凤珍家建起了又高又宽的新房 , 还在二楼布置了一个白裤瑶服饰展示厅 。“过去谁敢想啊!”黎凤珍回忆 , 上世纪80年代初 , 白裤瑶村寨里很多茅草屋 , 有些四壁破烂 , “风来风扫地 , 月来月当灯” 。
她开始带领身边的白裤瑶妇女一同致富 。2018年 , 黎凤珍的作坊成为扶贫车间 , 妇女领取布料回家加工 , 由她负责统一销售 。“勤快的妇女1个月可以挣到2500元 , 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干农活 。”黎凤珍说 , 一套白裤瑶便装售价2000元左右 , 盛装可达1万元以上 。去年 , 黎凤珍销售了价值20多万元的白裤瑶服饰 , 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推荐阅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音”记录者:留住声音中的乡愁
- 亲爱|任嘉伦上《亲爱的请放松》,打乒乓球翻车,对上张大大耿直过头了
- 农耕|河南中牟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拾起农耕记忆 弘扬农耕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义渠君”的田园诗
-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 呈现花瑶文化盛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2020年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邵阳隆回举行
- 直过民族|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 牛腿琴|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 九牧|九牧进驻布达拉宫,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