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过”民族掀起山乡巨变( 二 )
南丹毗邻贵州荔波 , 白裤瑶文化将它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两地结成跨省县域旅游联盟 , 共建“世界白裤瑶乡文化旅游景区” 。“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是南丹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开发项目 , 有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3个安置点 , 共安置扶贫移民1.35万人 。为了更好地发展白裤瑶文化旅游 , 2019年10月 , 南丹出台了《“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移风易俗促文兴旅实施方案》 , 开展穿瑶服、讲瑶话、唱瑶歌、跳瑶舞、育瑶艺等十大行动 , 引导安置区白裤瑶群众自主创业 , 并投入1000多万元在里湖安置点建设白裤瑶铜鼓、陀螺、服饰等民族工艺作坊(扶贫车间) 。
这一年 , 黎凤珍的大女儿黎秋亿在里湖安置点里设立朵努手绣坊 , 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授牌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 , 带动了当地100多户瑶族妇女在家就业 。
截至目前 , 里湖、八圩两乡仅余155户、878人尚未脱贫 , 预计都将在今年如期脱贫 。
曾经靠刻竹记事
如今榜上有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过”民族掀起山乡巨变】1982年 , 里湖瑶族乡王尚小学校长覃玉先的第一份工作在瑶里村最偏远的一所小学 , 到乡里买米 , 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背回去 。“到那儿的第一顿晚饭是在大队书记家吃的 , 为了招待我 , 他专门杀了只鸡 , 这顿饭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38年过去了 , 覃玉先始终难忘大队书记对他这个“教书先生”的尊重 。在那里的几年 , 为了更好地与白裤瑶人交流 , 覃玉先学会了说瑶话 。这段经历在覃玉先心里埋下了对教育的执着 , 也让他和白裤瑶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
和白裤瑶群众交往愈深 , 覃玉先愈发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数据显示 , 上世纪50年代以前 , 整个白裤瑶社会仅有不到10人受过基础教育 , 99%的白裤瑶是文盲 , 民间借贷等均以刻竹记事或刻木记事 。“人民公社化”时期 , 因为没有文化 , 一些生产队只好用玉米记工分 。
通过调查走访 , 覃玉先和同事们发现 , 没有文化仍旧是致贫的重要原因 。“有些贫困户外出务工 , 却因语言沟通有困难 , 在广东的厂子里待不下去 , 无奈只得回家种田 。人均不到1亩地 , 一年收入几百元 , 怎能不贫困?”覃玉先心痛 。“我们没法再给这些孩子的父辈们更多学习机会 , 但是 , 孩子一定要一个不少的到学校来!只有通过教育 , 才能让他们真正地脱贫 。”
今年“六一” , 学校举办庆祝活动 , 担任普通话小解说员的是七八岁的白裤瑶孩子们 , 字正腔圆、落落大方 , 谁能想到 , 不久前他们还散居在大山深处 , 只会说瑶话 。
王尚小学是一所以白裤瑶贫困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小学 , 每名学生每学期的食宿费用约1000元 , 各级政府补助610元 , 剩余部分学生还是负担不起怎么办?学校成立“爱心桥”组织 , 接受社会力量的资助 。覃玉先的案头放着一沓困难学生信息表 , 最上面的一份是一位特困生 , 接受资助的金额为一学期500元 , 由资助者直接打进学生的账户 , 班主任代为监管 。“有了这500元 , 孩子就能渡过难关 , 读书梦就能延续下去 。”2020年第一学期 , 王尚小学的老师们收集了84份这样的信息表 , 在爱心人士和困难学生之间搭起桥梁 , 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 。
作为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开发项目的重要配套工程 , 王尚小学投资7738万元建成 , 去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 是目前南丹县硬件设施最好的小学 。
8月10日 , 南丹县中考放榜了 , 里湖中学有4名学生获得“A+” , 白裤瑶学生就有2名 , 其中 , 陆建孝在全县排名第46 。这一天 , 许多白裤瑶人纷纷在朋友圈里转发着这则喜讯 。
曾经藏在深山
如今后继有人
7月29日 , 怀里村村民在家门口观看了纪录片《染色的季节》 , 这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南丹举行的纪录片巡展活动 , 村民们已不是第一次观看反映白裤瑶人生活的纪录片 。为白裤瑶留下影像资料 , 是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文化记忆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
推荐阅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音”记录者:留住声音中的乡愁
- 亲爱|任嘉伦上《亲爱的请放松》,打乒乓球翻车,对上张大大耿直过头了
- 农耕|河南中牟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拾起农耕记忆 弘扬农耕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义渠君”的田园诗
- 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 呈现花瑶文化盛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2020年湖南(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在邵阳隆回举行
- 直过民族|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 牛腿琴|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
- 九牧|九牧进驻布达拉宫,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云南双江:这个“直过民族”聚居村凝聚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