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万象|【人文】怀念瘦哥哥左侧统文/了一容( 七 )
本来 , 马正虎还要领我们去见另外的几个高人 , 但因外游不知归期 , 未能相见 。
在分手的时候 , 马正虎给我们提到了三营的几个娃娃 , 说是创办了一份民刊 。 西海固这种示人的和不愿示人的民刊是不计其数的 。 另外据说 , 在西海固的一批重要作家的影响下 , 差点把《六盘山》改成了《西海固文学》 。 这两个地域性的概念 , 在左侧统眼里 , 都觉得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 , 而左侧统则更倾向于民间 。 对于办民刊的三营这一帮年轻人 , 我和左侧统都特别有兴趣 , 左侧统说卡夫卡那么伟大的作家 ,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从民刊上发表出来的 。 这又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认识问题的宽度及广度 , 往往越是被忽略的撒入泥土和风沙中的 , 则越是更接近于本质 , 接近于真理 。
回到西吉 , 左侧统就坐车直接回海原了 , 说是有些事情要回去办理 , 就走了 , 也许是形影不离 , 相互沟通了那么多那么久 。 他走的时候 , 我心里竟有些重 , 莫名的难过 , 我有时不明白这种难过究竟来自于哪里?是对朋友未来的担忧 , 还是自己本身的孤独惜凉 。
之后 , 我们就是书信往来 , 左侧统和石舒清 , 我们都有过书信往来 , 我每次把阅读他们两人的来信 , 当作一场心情满足的盛宴 , 我读完他们的信 , 内心就会有一种释然 , 有一种解脱和释放 , 感到不再那么孤独了 , 觉到内心强大而充实 , 有一种满足感 。 他们两个人的信的风格不同 , 一个是灵动妙巧、清雅古隽 , 一个是粗犷凌厉、一针见血 , 但都有着深邃迷人的魅力 。 我知道 , 他们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 。
那时候固定电话打得多 , 还没有手机 , 写信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 也是最能让人的友谊升华的工具 。 再一次见面是他继续来我家里 , 我那院子里炕特别大 , 冬天是烧得很热的 。 他好像这次是秋天来的 , 就住了一晚 , 本来是我们两个要一起去三营与那几个办民间刊物的年轻人见面的 。 然最后 , 我没能去 , 他一个人独自去了 。 过了两天 , 他回来了 , 一面把他那一侧掉落下来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往上捋了捋 , 一边笑着说 , 他这次去 , 没防住把人家的“权”给夺了 , 把人家的劳动果实给摘了 。 原来是人家一帮年轻才俊们创办的一个民刊 , 他去一番演说 , 结果那些人硬要选他当主编 , 他推辞不掉 , 竟堂而皇之地成了一份民刊的主编 。 办刊资金是几个个体户解决的 。 他说 , 那几个年轻人不简单 , 一直称赞不已 , 后来就看见他当主编后在那份民刊上面的卷首语 。 实际上 , 在这里面推波助澜起推动作用的可能还是马正虎老师 。
这次回海原 , 他执意要带着我去海原走走 。 我对海原有一种文学的好感 。 有时候 , 人的世界 , 感性比理性更重要 。 他说是要让我去见一些重要的人 。 结果去在他家住了几天 , 见的全是我想见的人 , 比如石舒清、梦也 , 还有写书法的马海宁 。 他们家那时候在一个大院子 , 靠近门口那里有一排房子 , 院内种着一些草还是玉米 , 边上有一行向日葵 , 向日葵成熟了 , 头颅已经被人扳走了 。 石舒清经常骑着自行车就来了 , 马海宁也来了 。 左侧统家里好像是大家见面聊文学艺术的一个据点 。 马海宁还给我写了一幅篆体字 , 因为石舒清在报纸上写过马海宁的书法 , 所以相见都特别亲近 。 我们还去了石舒清经常写作的一个小房房子 , 好像是他借哪个单位的 。
要说是在海原 , 我根据老家村庄里的人对左侧统家族鸿业发展繁荣的传言 , 想着他们家应该是物质极其丰富的 。 但是 , 他的家里让我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 , 依旧是一介书生文人的萧条和简单 , 就是桌上柜子里面有一些书 , 那些书籍似乎还在挺立着一个文人的尊严和精神 。 后来 , 我在海原才知道 , 左侧统在泾源的婚姻的变故 。 听说 , 他这个人有时会半夜躺在雪地里 , 仰望星空 。 这些行为 , 都是不适宜居家过日子的表现 。 我有时琢磨不透他这个人 , 你说他不善于变通交际吧 , 但是他又显得见多识广 , 迎来送往 , 周旋有余 。 你说他精于社交 , 长于攀龙附凤吧 , 但他又混得如此狼狈 , 不像我们村子里人说的那样繁盛 。 倒是石舒清家收拾得干干净净 , 还有个小果园 , 屋里屋外一副欣欣向荣的富汉的景象 。
推荐阅读
- 桑桑|30多个例子体会读后续写中的人性和人文精神
- 红网|湖南省妇幼召开“提升人文素养,改进工作作风”动员部署会
- 环球网娱乐|中国新说唱:宣扬黑人文化,初衷是推广rap,为何只取其糟粕?
- 中国网|江西吉程卖车“货不对版”:订的是2020款吉利 到手是2019款
- 华强北|走进华强北电子市场:创客空间体验中国电子第一街科技人文之美
- 忻州市文化馆|忻州市文化馆人文旅游宣传歌曲《中华第一关》 ——我们的节日“七夕节”
- 吕梁|“游山西 读历史”吕梁篇:赏秀美山川 品人文之韵
- 临海|左手“人文历史”,右手“烟火缭绕” 《还有诗和远方》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 复旦人文课程|张晓风:夏季上演得太长,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
- 天天搜索|初秋花谷药洲“聚”辉煌,别样人文情怀“耀”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