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勇画画是一种投入 收藏是一种旅行( 三 )


在收藏中 , 施勇特别青睐那些读西方艺术史时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大师 , “这些作品对我来说价格很高 , 只能想尽办法去收藏一些很小的、很早期的作品 , 有时是和几个好友共同收藏 。”Sol LeWitt是美国60年代的极简与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 , 对施勇影响很深、绕不过 。后来有个朋友把Sol LeWitt的日本助手Takeshi Arita介绍给施勇 , “Takeshi Arita工作很认真 , 所以Sol LeWitt每年都会送他几张小画 。Sol LeWitt过世后 , Takeshi Arita决定回日本 。当时我正好要去纽约 , 想从他手上收藏Sol LeWitt的作品 , 但是我没有外汇 , 就请劳伦斯帮我把钱汇给他 , 我到纽约时再去把这件很小的作品拿回来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 , “事后 , 劳伦斯不让我还钱 , 说:送你了 。哇 , 天呐 , 太幸福了 。”至今施勇都把它当作很重要的一件收藏 , “每天看着它 , 开心啊” 。
在收藏中 , 施勇还遇到过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逃也逃不掉的缘分” , 那种激动他至今还记忆犹新 。
2015年施勇去俄罗斯参展 , 在叶卡捷琳堡当代艺术中心的一个回顾展上看到俄罗斯艺术大师老布加希金(Old Man Bukashkin)的作品 , “当时他已经过世了 。他其实在国际上没什么知名度 , 但在俄罗斯蛮有名气 , 被称为‘俄罗斯的清道夫’ 。我觉得他挺传奇的 , 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双关语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 很有意思 。”
几天后 , 施勇请翻译带他去买些19世纪俄罗斯的旧书 , 于是翻译就带他到了一个位于地下的书店 。他先是大体翻了翻 , 看到大多是五六十年代或二三十年代的书 , 正感觉失望之际 , 一抬头便被墙角挂的三张木版画吸引住 , “很小的木版画 , 特别有意思” 。当时他根本没想到会是老布加希金 , 因为在回顾展上看到的这么小的木版画不多 , 都是很大幅的那种 。他马上请翻译看看是哪个艺术家的作品 , 翻译仔细一看 , 竟然惊喜地喊他 , “施先生 , 这个不就是昨天看的老布加希金的作品嘛!”施勇不敢相信是真的 , 去问店员 , 店员笑着说 , 是真的 。因为书店老板和老布加希金是好朋友 , 这三幅作品是老布加希金送给书店老板的 , 所以一直挂在那 。施勇试探地询问可以销售吗?店员说他要打电话问老板 。没想到老板一会儿便回复说可以 , 但同时提醒他“很贵的” 。施勇连忙问多少钱?对方答“3000多卢布” 。施勇一算 , 3000卢布就是300多人民币 , 他马上毫不犹豫地全部买下 。
更让施勇惊喜的是 , 他后来才发现 , 那三幅木版画背后还各有一幅画 , “可能是老布加希金觉得画得不满意 , 不在乎重复使用吧 。但我觉得这个特别有意思” 。此后 , 施勇一直用心搜寻老布加希金的资料 , 知道了他一步步发展出来的艺术逻辑 。每当在藏品中不断“解锁”出新东西 , 都会让他觉得“蛮激动的” 。
施勇对收藏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如果以后它能升值 , 我不会拒绝 , 这说明我有眼光 。但我也不会因为不升值就把它扔掉 。”在他看来 , 虽然自己收藏的东西和艺术市场的整体逻辑不太一样 , 甚至有的藏品很小 , 也值不了多少钱 , “但我觉得有艺术的重要性 , 这就够了” 。
年轻就是最好的资本 , 你还怕什么
施勇对年轻的艺术家很是偏爱和支持 , 这也成为他收藏的一个重要方向 。他经常在想自己怎么会发展到今天 , “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 , 是因为有启蒙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教导 , 才能够让我成长” 。他认为如果有能力 , 也应该像自己当初的老师一样去帮助、支持年轻人 , 甚至收藏他们的作品 。近几年 , 施勇因为喜欢而买下不少原来不认识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 然后关注他们 , 甚至推荐他们去到好的画廊 。当看到年轻人真的一步一步越来越成熟 , 施勇感到很开心 , “像王令杰和郝经芳 , 这对夫妻做新媒介的制作 , 因为在国外做很贵 , 所以他们什么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 特别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