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半岛记者探访青岛海蜇养殖:人工费用高 利润空间变小?( 二 )


海蜇|半岛记者探访青岛海蜇养殖:人工费用高 利润空间变小?
文章图片

海蜇碟状体
由于水流和天气原因,“小开海”当天,停靠在沙子口南姜码头附近的渔船并没有出海 。“我们准备21日出海张网,前几天天气太热了,渔民怕中暑 。”收购、加工鲜海蜇的青岛知宁海产品有限公司老板曲知宁告诉半岛采访人员,22日新鲜捕捞的海蜇就可以上岸了,大船最多的可以上一万斤,小船几千斤 。
海蜇|半岛记者探访青岛海蜇养殖:人工费用高 利润空间变小?
文章图片

收获海蜇
“今年的鲜海蜇收购价每斤在一毛五左右,和往年差不多 。”曲知宁说,青岛附近海域自然生长的海蛰,捕捞期在1~2个月左右 。
“新鲜的海蜇90%以上都是水,捕捞上岸后需要及时加工处理,否则很快就会化掉 。”曲知宁说,鲜海蜇用食用盐加明矾腌制3次(俗称“三矾”),脱去水分,才能变脆 。
海蜇|半岛记者探访青岛海蜇养殖:人工费用高 利润空间变小?
文章图片

收获的海蜇装在箱子里
从“头矾”到“三矾”,整个加工过程持续约1个星期 。经过三道矾制工序的“三矾海蜇”,口感最好,还能长时间贮存 。在“三矾海蜇”加工过程中,盐与明矾的配比,何时加盐何时加明矾,一次性加还是分开加,每次加盐的时间间隔和卤度等,都会影响海蜇的成品率 。
“海蜇加工需要技术和人工,几十斤鲜海蜇才能矾出一斤成品海蜇 。”曲知宁说,这几年人工费用太高,海蜇加工利润空间变小了 。
海蜇|半岛记者探访青岛海蜇养殖:人工费用高 利润空间变小?
文章图片

海蜇螅状体
脱水不易保存成深加工难题
经过腌制等初加工的成品海蜇,需要进行浸泡、清洗、消毒等深加工,才能食用 。
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的青岛国新利海产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即食海蜇占据青岛80%的市场份额 。经过腌制等初加工的海蜇原料,在这里深加工制成可以食用的海蜇头、海蜇皮 。
“我们的海蜇原料全部是野生捕捞的,合作的渔民有30户左右,主要分布在蓬莱湾子口和青岛沙子口 。”青岛国新利海产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王新玲说,每年七八月份海蜇捕捞旺季,公司会从渔民手里大批量收购新鲜海蜇,并用独特的生产工艺,将其加工成即食海蜇 。
海蜇|半岛记者探访青岛海蜇养殖:人工费用高 利润空间变小?
文章图片

小水母
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按顺序摆放着自动清洗、浸泡、消毒、包装海蜇产品的机器设备 。车间实行封闭管理,只有两三个工人在里面操作 。“我们每年能深加工200吨左右海蜇原料,制成的即食海蜇60%供应青岛市场,剩下的销往全国各地 。”王新玲说,现在很多海蜇加工企业还是人工生产 。
海蜇|半岛记者探访青岛海蜇养殖:人工费用高 利润空间变小?
文章图片

成熟的海蜇
经过浸泡、清洗、消毒等深加工程序之后,海蜇头和海蜇皮用小袋分装,里面注入纯净水浸泡 。为了让海蜤产品有更好的口感,青岛国新利海产食品有限公司去年和青岛农心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经过数十次试验,研制出两种适用于海蜇的韩式调料,分别是韩式蒜香味和韩式辣白菜口味 。这种韩式调料是粉末状的,海蜇丝开包沥去水后,直接撒上调料,拌匀后就可以吃了,食用方便且鲜美爽口 。
“目前,海蜇产品必须用水浸泡,我们曾经与湖南省天味食品配料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过真空包装的海蜇产品,但海蜇脱水没几天,就化成水了 。”王新玲说,为了生产出不用水浸泡的海蜇产品,她曾经向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的多位专家请教,但至今没有找到解决之道 。相比之下,其它海产品的加工形式比较灵活多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