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北京联盟_原题是: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三彩骑马俑
本文摘自《收藏》杂志 2018年12期
作者:王小蒙
1905年6月 , 中国清政府修建汴洛铁路(现陇海铁路的一段)通过邙山南麓段 , 基建施工中 , 毁坏了一批古墓 , 出土了大量墓葬遗物 。其中有一种或人形、动物形或器皿类的陶器 , 表面光亮,色彩绚丽斑驳 , 当地藏家并不认识 , 认为晦气不吉,往往将其打碎、掩埋 。但这些东西引起了 很多国外藏家的兴趣 , 被古董商运至北京琉璃厂后,也引起了金石学家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者的重视 。研究者们注意到了这些华丽的遗物之彩与一般彩绘器的不同 , 称之“多彩釉陶”“唐铅釉陶” “唐三彩”等 。唐三彩由此被发现、认识 。
唐三彩属于低温铅釉陶 , 即以铅化合物为助融剂 , 在700度左右熔融烧成 。釉彩是在石英和铅化合物融成的基础透明釉中 , 添加不同的金属化合物进行呈色 。如无添加 , 纯粹的基础透明釉 , 在白色胎或胎表面白色化妆土衬托下 , 呈白色 。添加铁化合物 , 为褐(黄)釉;添加铜化合物 , 为绿釉或褐釉;加入钴化合物 , 则为蓝釉 。
唐三彩的起源
釉陶的起源历来有 “ 西来说” “ 本土说” 两种观点 。迄今最早的传世釉器为据传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葬的绿釉蟠螭纹壶 ,现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 釉色褐黄 , 器形为仿铜陶礼器 。釉陶的大量出现则到了汉代, 并集中出土于西安和洛阳两地 。迄今最早的出土釉陶的墓葬为西安陈请士墓。陈请士墓出土釉陶共 计12件,有盒、壶 、仓等 。其时代有认为在汉武帝前后 ,即西汉中期前段。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 , 为釉陶发展的鼎盛时期。随葬釉陶的墓葬数量急剧增加 , 中期多见的褐釉 、酱釉陶减少 , 绿釉陶数量增加, 并有褐绿二色的复色釉装饰(图1);除了色釉装饰外 , 器表流行模印纹样 。东汉中晚期 , 墓葬中随葬釉陶的数量较前期减少 , 几乎不见褐釉 , 绿釉陶流行 , 器类中出现了新的品种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1 陕西甘泉汉墓出土的二彩奁盒
三国至北朝早期仅有少量的褐釉、绿釉的陶器或陶俑发现 , 是釉陶发展的或称停滞期 , 也可称蛰伏期 , 因为到北朝晚期 , 釉陶工艺出现了跃进式的提升 。首先是釉陶胎除原有的普通陶土制胎外 , 新出现了白色高岭土胎 , 同时出现了清亮的淡黄釉或白釉 , 二彩的黄釉绿彩、白釉绿彩等不再像汉代釉陶那样色泽浊重、暗沉 , 而是更鲜艳、明快 。并出现了诸如苹果绿釉等丰富的釉彩 。以570年娄睿墓出土的黄釉、黄 釉绿彩器和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器为代表 。
隋代釉陶延续了北朝釉陶的成就 , 并在器物种类上有所发展 。如隋丰宁公主墓出土的盘龙纹香熏(图2),造型优美奇特 。随着胎土质量的提高 , 胎烧制温度高于釉的烧制温度 , 于是出现了二次烧 , 即先以较高的温度素烧器胎 , 施釉后 , 再后以700度左右烧融彩釉 。这种烧制方式 , 可以使釉陶胎体更加坚致 , 便于制作复杂的俑类造型 , 大量施釉也不易引起器物塌坏 。
文物收藏|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展及工艺特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2 隋丰宁公主夫妇墓出土的绿釉熏炉
汉至隋的釉陶发展历史 , 为唐三彩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北朝晚期的二彩工艺与唐三彩工艺已无本质区别 。日本学者森达也认为 , 北朝晚期釉陶的制作中心应该位于北齐都城——河南安阳附近 , 而最早生产唐三彩的河南巩义窑 , 很可能就是引入了安阳釉陶工艺的技术 , 从而创烧了标准的唐三彩 。


推荐阅读